喜迎省十三次党代会:深化医改助力健康青海建设
青海省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总院下派到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一分院的医生张晓峰(右一)在大通县景阳镇甘树湾村村民王忠选家中为分院医生讲解药品使用规范。打造医疗联合体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创新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重要途径。但过去由于未能真正突破机制体制障碍,医疗联合体常常失之于松散不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这一困局,青海省西宁市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城乡深化供给侧改革,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推倒人财物“篱笆墙”,使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真正结成了责任、资源、发展和服务紧密联合体。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健康是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有力支撑。
随着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健康青海2030”行动计划》的实施、一系列卫生健康领域新政策新举措的公布,我省卫生健康事业续写崭新篇章,健康青海的美好蓝图正在徐徐展开,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推进健康青海建设,深化医改是一场“重头戏”。只有迎难而上,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才能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医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来自五峰镇的王老汉正在血液透析室门口等待老伴。
王老汉的老伴患了尿毒症,透析已经一年多了。“如果没有医保、大病保险,我老伴可能早没了。”王老汉说,从去年3月开始治病到现在,总费用已经超过了十万元,但现在自己只花了四万元多一点。
看病的负担减轻了不少,但最让王老汉感到欣慰的是,去年,互助县人民医院增设了血液透析室,他老伴成为第一批患者,“相比去省城的大医院,现在每次透析能省下100元,而且离家近,不用住院,治疗完就可以回家。”
坐落于彩虹之乡的互助县人民医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县级国家三级乙等医院,自从2012年正式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之后,几年间创下了全国医改效果评价位列第三、在全国1977个县级公立医院中名列第五的记录。县医院以开展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工作为契机,实行院长年薪制、建立总会计师制和第三方绩效评估机制、实行医保按病种付费制度、推动医师多点执业、强化重点特色科室建设、进行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贵、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
互助县人民医院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背后是医改政策的强力支撑。
省委、省政府将综合医改作为三大“国字号”改革之一,紧紧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重点任务,持续探索创新,集中力量攻坚突破,各项改革持续深入推进。
2016年,省医改领导小组研究提出了综合医改6个方面28项重点任务,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为综合医改指明了方向;各成员单位强化部门联动,形成改革合力,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重大改革;各市(州)进一步健全完善一把手负责制和工作推进机制,细化改革目标任务,全力推动综合医改工作,形成了全省自上而下层层抓医改的工作局面。
我省结合省情实际,着力破解医改难题,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谋划,充分发挥改革政策的叠加效应。制定出台了《青海省2016年综合医改重点任务安排》《青海省省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青海省优化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工作安排》《青海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提高2016年度全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的通知》《青海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指导价格的通知》等多个政策性文件,为顺利推进综合医改试点提供了政策保障。
医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全民共享“健康红利”。对比几年来的“医改答卷”,人们发现,看病确实已经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从2016年5月1日起,所有省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
全省各级中(藏蒙)医医院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除中药饮片外的药品和医用耗材全部取消加成,民族医疗服务项目增加到348项,全省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0.1%的乡镇卫生院和75.2%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藏)医药服务;
西宁市、互助县通过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实行“五统一”政策,初步形成了服务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建立了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服务新模式,“没有围墙”的医院已见雏形;
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目前,全省公共卫生服务签约率平均达到68.88%,其中城市社区签约率达到81.76%,农牧区乡村医生签约率达到63.93%;
累计为24.01万名大病患者支付大病医保费用10.3亿元,将全省52万扶贫建档贫困对象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全额资助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时落实门诊、住院和重特大疾病救助等政策,最大限度减轻扶贫建档贫困对象的医疗负担;
……
得益于我省综合医改的叠加效应,全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各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居民15分钟内到达最近医疗定点的比例达到80%以上。医药费用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居民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3.61%,全省各族群众改革获得感明显增强。
“老百姓以前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及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也已经明显减少了。老百姓们是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全国人大代表、来自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生娘毛先由衷地说。
在医改探索中建设健康青海
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布局结构不尽合理,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紧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基本医疗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改革有待拓展深化;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仍在探索建立……
艰巨的挑战仍需面对——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凸显,深层次体制机制性矛盾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够,影响了改革的整体效应。在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面前,青海这个欠发达地区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许多经济发达省份。
进入攻坚期,迎难而上是唯一的办法。推进健康青海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改革作为前进的动力。
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完善管理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正在逐步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通过建立集团专业技术人员流动、联合抢救和联合手术机制,完善集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畅通转诊渠道,有效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方便患者转诊就医。通过建立高效、便捷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双向转诊8319名患者。
当前,我省医改正在逐步从试点探索、单向突破转向系统配套、全面推进。
“在‘十三五’期间推进健康青海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是工作中心。实际工作中要以深化医改为驱动,着力于促进健康、转变模式、加强保障,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等方面的推进,实现工作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化。”省医改办负责人如是说。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医改工作已经取得了世所公认、百姓认可的好成绩。但广大人民群众对“看病”也有了新期待和新需求。如何找到破解医改难题的“最大公约数”,为健康青海建设持续提供动力?
省委省政府给出明确答案——
全面提升县级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0%以上,临床路径覆盖70%以上的出院病例数;
完善我省预约挂号、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统一健康门户管理系统,开通老年人、残疾人看病就医绿色通道;
建立符合省情实际的公立中(藏蒙)医医院运行新机制和中(藏蒙)医药服务新模式,推进军队、武警医院参与驻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大医院医生开展多点执业,到基层开设门诊,畅通向下转诊通道,加强基层术后康复、慢性病等方面能力建设;
力争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医保起付标准由5000元调整到3000元,提高贫困儿童救助报销比例,提高重特大疾病救助力度,为困难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建设健康青海,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各族群众的郑重承诺。以改革为动力,打赢医改攻坚战,才能让各族群众享受更多健康保障。(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