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大美青海 展示特色文化
——2016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组委会主任、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党组书记高玉峰答本报记者问
7月8日,筹备已久的2016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如期在“彩虹的故乡”——互助土族自治县开幕。三大板块、八项活动,将在这个火热的盛夏,再一次点燃青海人民对花儿的热情。日前,艺术节组委会主任、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党组书记高玉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请问举办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的初衷是什么?
高玉峰: 青海是民歌的海洋,花儿的故乡,大西北之魂花儿的发祥地之一。几百年来,聚居在青海东部地区的汉、回、撒拉、土等民族,各自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花儿歌曲,形成了举办花儿会的习俗。
花儿产于民间,花儿会也是民间自发组织的花儿演唱活动。本届丝路花儿艺术节,就是本着为老百姓办花儿艺术节,让老百姓成为艺术节主角的宗旨,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最大限度地扩大艺术节的群众参与度,最大限度地让最广大的老百姓看到、听到花儿,参与到花儿会中来。这也是活动主办方贯彻落实“两学一做”,想群众所想的具体实践。
记者:请问本届花儿艺术节的主题是什么,活动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高玉峰: 本届花儿艺术节的主题为“丝路放歌·花儿故乡”。有四个特点:在活动内容上,集中展示特色文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活动安排上,坚持热烈与节俭相结合,突出喜庆热烈、群众参与、影响广泛,同时厉行勤俭节约;在活动规模上,点面结合,上下互动,掀起活动高潮,体现节日气氛;在活动形式上,专业与业余相结合,充分体现花儿的群众性、民族性和广泛性,展现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风貌。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青海省文化部门在花儿艺术的保护、传承、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玉峰: 近年来,我省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为了有效保护这些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抽调骨干力量集中时间深入乡村摸底调查,其中就包括对青海花儿的曲令、唱词、民间优秀花儿演唱艺人的普查,收集了一大批珍贵的实物及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原始资料,初步掌握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形态、蕴藏情况、传承范围、传承脉络、衍变情况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因此对传承人的抢救和保护是花儿艺术保护工作的核心。我省还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传承和发扬了花儿艺术的创新发展。我省还给花儿艺人积极搭建艺术平台,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并成为展示花儿的重要平台。
花儿的理论研究水平也不断提升。目前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一些年轻学者,抛弃了花儿是低俗文化的陈腐观念,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和花儿研究的行列,正在成为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一大批社会新秀正在涌现,他们大多是70后、80后,甚至是90后。这些新秀们以其特有的青春和活力,逐渐进入了研究领域,成为花儿研究队伍的新生力量。同时还涌现出了一些女性和少数民族花儿研究者,有助于彰显花儿的文化特性,更好地体现了花儿文化的多元性。(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