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禁区 精神无止境——武警玉树支队用高原特色警营文化铸魂育人
武警青海总队玉树支队常年驻守在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条件严酷,被称之为“生命禁区”。
支队连续9年被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支队、先进党委,2次被武警党委表彰为“先进党委”;2009年7月,被武警部队树为基层建设标兵支队;荣立集体三等功3次、二等功1次、一等功1次;2010年8月,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2014年1月,被国家四部委表彰为“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2014年9月,被国务院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集体在艰苦环境中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面对艰巨繁重任务和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考验,支队积极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注重用高原特色警营文化建队育人,把官兵的求知、求乐、求新的需求变成现实,使高原警营成为广大官兵精神乐园和成才校园。
改善环境 创造条件
只有筑牢精神高地,不断改善文化条件,努力营造“娱乐、审美、健身、求知、成才”的文化氛围,才能真正拴心留人。支队党委“一班人”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坚持把营区政治人文环境建设纳入部队基础设施整治和正规化建设,利用灾后重建之机,多方筹集资金160余万元,将励志育人名言警句等内容制作成吸塑发光字放置楼顶,在机关营院主干道两旁和基层单位统一制作设置氛围灯箱26个、宣传橱窗18个,安装LED显示屏6块,制作各类主题和专题墙报32块;建造了塑胶篮球场、沥青环形跑道、谈心亭、文化广场、喷泉假山、文化长廊等系列配套文化场地和设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三室两苑”(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网络学习室、高原生态兵苑阁和馨苑),“三墙”(文化墙、笑脸墙、梦想墙),使营区每一条道路都延伸着一种精神、每一个景点都展示着一种文化、每一副牌匾都渗透着一种关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警营文化景观,时刻感染、教育和激励官兵。
创新形式 丰富内容
为了能让官兵玩出健康、乐得“心跳”,支队按照文化工作需求和年轻官兵“口味”,支队成立了“陕北风情”锣鼓队、“气势恢宏”腰鼓队、“健身娱乐”旱冰队、“宣传引导”快板队、“藏区特色”锅庄队、“团队协作”篮球队6支特色品牌文化队伍,并组织开展“四藏”活动(学藏语、知藏史、跳藏舞、唱藏歌),使文化工作的“软实力”成为了官兵成长的“硬支撑”。同时,针对部队高度分散的特点,广泛开展“广播响起来、板报办起来、球类玩起来、棋子下起来、书报读起来、演讲赛起来、歌曲唱起来、锣鼓敲起来、网络用起来、影视书评展起来”等经常性文化活动,各中队每周组织一次小广播、板报评比,大队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晚会、“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主题演讲比赛和军旅歌曲演唱比赛,支队每季度举办一次文艺汇演和球类比赛,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形成了“人人是演员、事事是题材、处处是舞台”的生动局面。
注重培养 助强后劲
随着部队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官兵的文化需求和兴趣发生了明显变化。官兵参与文化活动的动因,已逐渐从单纯休闲娱乐转到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乐有所获上来。支队加强引导,积极为官兵铺就成才路子。战士们喜欢学什么,就根据他们的特点加以引导,并提供相应的场地、资金和优质服务,为官兵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在部队礼堂、主要干道两旁、俱乐部等醒目位置,设立求知成才标语牌,充分利用橱窗、板报、警营小广播开辟“自学成才”专栏,大力宣传古今中外自学成才典型人物和本单位学有所成的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同时,大力表彰学习成才先进个人,鼓励官兵争做“自学成才标兵”。因材施教,开辟多元化的成才渠道。支队充分利用各基层中队书法、电脑、文艺、体育等方面的人才,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定期开办培训活动。几年来,支队借助玉树州团委、文化中心、玉树州职校等地方资源,先后为部队举办专题讲座17场(次)、培养文艺骨干53人、培养等级厨师25名;借助上级自考函授站使671名战士顺利实现了“大学梦”,达到了“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毕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