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乌兰县残联加大两个“残疾人基地”建设力度助推残疾人脱贫

03.05.2016  13:17

  乌兰县残联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注重发挥残联系统的优势,充分利用政策和项目,从本地资源和产业结构出发,立足长远发展、积极有效培育我县两个“残疾人基地”,使其成为贫困残疾人扶贫、脱贫的主阵地。

  乌兰县现已建成两个残疾人“基地”,分别是“满德合残疾人扶贫基地”、“福蒙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地处柯柯镇纳木哈村和茶卡镇塔拉村,“两个基地”以种植、养殖业为一体,项目总投资165万元,其中省、州、县三级残联支持资金43万元,贷款投资50万元,自筹资金72万元,一年经济效益达30余万元。“两个基地”采用各种有效运行模式,安置和辐射带动残疾人脱贫,成为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是种植养殖、形成规模。县残联充分利用惠残政策,把基地建设与农牧区残疾人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基地种植、养殖选择立足当地特点,注重发展前景。目前我县残疾人“两个基地” 耕地570亩,草场11000亩,其中500亩耕地种植草料,70亩分别栽种黑枸杞3万株、红枸杞1万株,育种黑枸杞25万株(成活率90%);建成大型日光温室2座,饲养马30匹,生产母羊400只,畜棚3座(300m 2 ),草棚和羊圈1400 m 2 。正规网围栏3万米, 11头西门塔尔牛。“两个基地”发展形成规模,效益高、多模式的建设格局。

  二是规范建设、以点带面。在基地建设思路上,坚持规范建设、以点带面。充分发挥残疾人“两个基地”安置和辐射带动的作用,不仅带动残疾人家庭19户,就业40人,扶贫13人,帮扶特困残疾人(精准扶贫户)10人,同时一年可培训周围村社轻度残疾人和残疾人亲属80余人。通过规范化建设、以点带面的举措,不仅重点解决了我县贫困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更为残疾人提供了创业致富的有效途径,极大地改善了农牧区部分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深受残疾人欢迎与认可。

  三是注重实效、不拘形式。在推进基地建设中,县残联围绕我县农牧业发展目标,把基地建设融入我县产业大局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重在实效,重在增加残疾人收入方面;40名就业残疾人,每年人均收入1.8万元;季节用工(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属)28人,人均收入达4500元。

  县残联在“两个基地”建设中,主动做好服务,在基地创办前,残联做好调查、论证、协调工作;在基地运作中,先后召开三次专题会议,认真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协调镇、村组织和相关单位对基地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和支持,发展适合残疾人特点和产业特点的实用技术培训,最大化的维护残疾人的利益,制定了加强残疾人“两个基地”管理的相关制度,通过整顿、规范等措施,提高了基地经营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增加残疾人收入;使基地建设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助推残疾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