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供电助力金星村民奔小康
“近日,我们对金星村农业示范园内的159个温室大棚用电安全进行了现场核实,并派出一支施工队伍对温棚的线路进行了改造,通过海东供电公司申报立项,将在2016年初投资实施改造,确保温棚正常用电,绝不让人民的利益受损。”民和县供电公司经理蒲寅说。
2015年10月12日,海东供电公司党政领导与民和县委、县政府沟通电力工作时,民和县委县政府领导提出解决金星农业示范园温室大棚用电表箱及下户线老化破损严重问题,要求电力部门安排资金进行改造。民和县供电公司新的领导班子将政府提出的问题当做公司的一件大事来办,多方汇报,力求快办办好,及时给民和县党委政府领导给予了满意的答复。
电助金星村人民走上了小康大道,电让金星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电使金星村从一个传统农业村转变为现代农业示范村。国网民和县供电公司多年来一直在大力扶持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好金星村有力的后盾,使金星村从一个小村、穷村转变为已具雏形的小康村;从一个不起眼的落后村转变为引领全县发展的一面旗帜村,这与民和供电公司的优质服务密不可分。
金星村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隔河相望。是一个纯回族村,也是青海省有名的瓜果之村,被誉为“海东第一村”。兰青高速公路穿村而过,穿梭其间的车流显示着这里的繁忙和律动,来自甘青两省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观光旅游、避暑度假,使一家连一家的农家院生意火爆,还有那设施农业温棚、专业养殖户……,提起金星村的发展史,村民们还是从电说起。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金星村全村21个自然合作社只有两台磨面机和榨油机,两台50KVA的变压器,由全村一千户农民共用,电压低,村民们只有“头顶挂电灯,地下点油灯”,1998年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民和供电公司积极派出施工队,为全村架起200KVA变压器2台,足够全村人使用,家家安装了电灶,购置了家用电器,电力员工解决了全村用电难的问题,也为全村人民发展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金星村经济发展很快,有了充足的电源和优势,搞粮食加工、门窗加工、发展养殖业及发展旅游项目的农户似雨后春笋不断出现,用电负荷不断增加,用电量猛增,由98年的月用电量1万度增长到现在的6万度,低电压现象又出现了,针对这种状况,2011年,民和县供电公司积极申报将金星村列入农村电气化村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230万元,对全村22个社十多公里的低压线路进行了改造,将原来的铝绞线改换为绝缘线,同时延伸10KV线路0.15公里,架设2台315KVA变压器,架设低压线路11.321公里,这样确保了全村用户的正常用电,有效地治理了低电压现象,解决了全村529户村民的用电难题。
民和县大力支持农业园区化和设施农业温棚的建设,为这个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几年的发展,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885元,是1999年的7倍,人均纯收入在民和县名列前茅,成为全省最大的果品基地。提起温棚建设,青海省劳动模范、金星村党支部书记魏生录常说:“电力企业帮的忙实话大,没有电力的支持,我们难以端起这个全省最大的“果盘子””。
原来,2007年,金星村被县政府确定为农业园区建设核心示范区。魏生录认识到,金星村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村民发家致富的希望就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但电是问题,没有电,啥事都干不成。魏生录和村领导积极与民和供电公司联系,公司领导积极支持与上级部门沟通,由省公司立项投资59万元,架设2台变压器及低压供电线路,使每个棚都用上个电,截至目前,金星村共流转土地800多亩,村民建成300多栋高标准温室大棚和100多个畜棚。如今每棚年均收入达16000元左右,人均年增收达到700元以上。
2013年,民和供电公司又投资230万元组织改造10千伏线路0.4公里,架设变压器10台,容量为0.93兆伏安,延伸低压线路17公里;户表改造827户。彻底解决了全村群众由于低电压引起的用电难问题。使金星村成为东部门户的第一个电气化村,全村人家家户户有家用电器,家家都是利用电灶、电饭煲煮饭吃。金星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