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阳坡新村的前世今生

04.01.2016  20:50

  

  一幢幢二层小洋楼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宽敞的道路直通每个农户的家门口。虽时值冬季,但随处可见三三两两围在一起拉家常的妇人、走家串户的老人、还有远处空地上嬉戏玩耍的孩童……整个村子在袅袅炊烟中显得静谧而安详。这是记者走进民和县峡门镇阳坡新村时看到的一番景象。然而,三年前的阳坡村人,做梦都想不到,会过上如今这样的生活。

  守着田地的阳坡村人

  三年前的阳坡村,是民和县较为偏远的山村之一,地处干旱浅山区。这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交通、信息闭塞,连接外面的唯一通道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从村里往峡门镇走,没有两个小时根本到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全都得靠肩挑手提来解决。到庄稼收获的时候,机械到不了农田,村民们只能用绳子将麦捆背回家。赶集的时候,又将粮食背到集市,卖了换取家里所需的物品。

  随着生活渐渐好转,几户村民家里有了手扶拖拉机。每逢赶集日,便载着其他村民到几公里外的镇子上赶集,由于路窄,拖拉机侧翻是常常发生的事情。提起以前的生活,村支书李永兴回忆说:“村民平时有个头疼脑热,基本都是能忍就忍,扛不住了才会下山诊治。”由于村子偏僻,路又不好,村民们面临着自己走不出,别人也进不来的状况。村民们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阳坡村山区耕地很少,土地贫瘠干旱,粮食产量也低,所产粮食最多能吃上十个月。尽管辛苦劳作,一年下来的粮食产量只能勉强维持一家几口的生活,吃的勉强够,可住的房子又成了村民的心头病。原本就是简陋的土房,几年前的一场洪水,使很多农户的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修不起房子的农户,只好用塑料罩住房顶。“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锅碗瓢盆都得拿出来盛水。”李永兴告诉记者。

  吃水困难,村民便吃附近的河水;住房难,村民们便修修补补继续生活;路不好走,村民们便肩挑手提去往集市……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村民们都会想办法解决,但最不能忍受的是孩子的教育难题。“衣食住行可以差,但就是不能穷了下一辈教育。”李永兴说。村子里没有学校,孩子上学极度不便。高年级孩子还好,但刚刚就学的孩子,每天都是由家人步行送到峡门镇上的学校上学,这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有的村民为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便在镇上租了廉价的房子,这不仅给家里增添负担,更是让每户家庭少了一个劳动力。这些问题不仅摆在村民面前,也摆在民和县委、县政府面前。

  2013年,民和县启动了阳坡村的搬迁工作……

  新村新房新气象

  “下山之前我们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了。”在李永兴家里,42岁的他说起眼前的一切难掩喜悦。李永兴是村子里带头报名搬迁的。虽然曾经也因为购房资金紧张而犯愁,但只要一提起眼下的幸福生活,他说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现如今,阳坡村的一部分村民住进了13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水电齐全,厕所里还安装了现代化的坐便器和淋浴设施。对阳坡村村民来说,生活质量提高了,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李永兴说:“现在村子里有宽敞的路了,开车出行很方便。到镇上买个东西,二十分钟就能回来。”对于阳坡村村民来说,搬迁下来最方便的就是孩子就学的问题,学校就在不远的镇上,学校提供吃住,村民们也不用在接送孩子的路上花费时间。现在,村民们在山上种上土豆、小麦,收成也够一家人吃喝,除了外出的务工人员,剩余的村民就在附近的林场打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林秀英告诉记者。“以前吃的是河水,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方便又干净。”一位村民对记者说。

  “活到70多岁了,一直在山上住着。不怕人笑话,我到现在连火车长啥样都没有见过呢!托了国家政策的福,也让我这岁数的人享受了城里人的生活。”说起搬迁前后的变化,70多岁的老人吴福海对记者感慨道。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以来,至今阳坡村已搬迁48户。“精准扶贫开始后,我们计划成立一个合作社,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创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峡门镇副书记严艳说。

  日子不发愁了,村民才有心情看戏。在阳坡新村的村民眼里,光有了好的硬件设施还不够,村民们精神面貌也得慢慢丰富起来。逢年过节,村委会都会组织村民开展花儿演唱、射箭、跳广场舞等活动。今年,阳坡新村计划修建一个文化广场,将文明新风送入家家户户。“村里的活动很多,我们都积极地参加,这样村民们之间更熟、更亲切了,还能把村里的不正之气给取了。”李永兴对记者说。

  村里有个劳务经纪人

  26岁的吴才朗杰是阳坡村一社的村民。2012年,刚搬迁下山的村民基本都没有外出的路子,收入提不上去,日子如何过得好?只有初中文凭的他凭借多年在外打工的经验,决定带着村里人外出挣钱。三年来,吴才朗杰共带动村里的60多位青壮年外出,成为了村里家喻户晓的劳务经纪人。

  “这几天,我正在和几个老板联系,联系好了需要多少人我就带你们过去。”在吴才朗杰家里,他正在招呼着来找活干的几名村民。由于阳坡村土地有限,想要改变贫穷的生活,只能走劳动力转移致富这条路。通过劳动力转移,很多村民找到了工作,他们的生活水平也都得到了提高。

  吴才朗杰的细心、热情在用工老板和村民之间赢得了好的口碑。很多用工单位、用工老板每到用工时,总会在第一时间与他联系,提前“预约”。时间久了,他总是能很快掌握到打工村民的技能特长、劳动报酬要求等方面的情况,给村民介绍的工作“适销对路”。作为中间人,吴才朗杰从来不在村民身上获取一分报酬。“我是他介绍到建筑工地上班,一个月工资四千多,去年我干了八个月,年收入算下来有3万多。”提起吴才朗杰,村民们纷纷伸出大拇指,“别看他岁数小,本事还挺大,村里的人都愿意相信他,品性又好,找他的老板也很多。现在镇上打算将他发展为后备干部,鼓励他带更多的人出去。”听到村支书的称赞,这位26岁的小伙腼腆地低下了头:“我在外面这几年,挣到了一些钱,就想把村里更多的人带出去,有钱大家一起挣。”吴才朗杰告诉记者。

  像吴才朗杰这样的农村劳务经纪人,在峡门镇已经有好几个了。他们多数是村干部、年轻村民。对信息相对闭塞的阳坡村人来说,劳务经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信息桥梁,加快了阳坡村劳动力的对外输出,也加快了村民走上了增收致富路的步伐。

  “现在的政策好、房子敞亮,交通也好……”村民口中的无数个好,成了此次记者前往阳坡新村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日子好了,百姓有了盼头。如今,这个移民新村的和谐美丽之景正在悄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