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循环农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近年来,民和县充分利用全膜双垄玉米种植面积大、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合理转化利用饲草料资源,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农、农牧互补、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铺就了民和县农民群众的致富路。
玉米秸秆成了“香饽饽”
巴州镇祁家垣是民和县典型的干旱山区。在2009年之前,这里十年九旱,老百姓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从2009年开始推广全膜双垄玉米种植技术以来,全膜玉米种植已成为祁家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村民马海山谈起全膜玉米带来的好处如数家珍:“我们山地种着13亩地,一年收入1.7万元,家里盖了新房,买了摩托车。”
今年民和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将产生200多万吨玉米秸秆。那么,200多万吨玉米秸秆将如何转化为农民致富的资源呢?在鲁青饲料公司记者看到用玉米秸秆加工的颗粒饲料正在装袋。鲁青饲料公司负责人陈岩说:“民和县有40万亩的全膜玉米,我们每年大概消化吸收15%的玉米秸秆。玉米秸秆饲料便于运输,便于贮存,有利于牛羊吸收。”
通过鲁青饲料、绿宝等一批饲草加工企业的带动,农民地里产出来的玉米秸秆不再是废弃的烂草杆了。通过加工秸秆饲料,每一棵玉米秸秆都成了农民手里增收的“香饽饽”。民和县畜牧局副局长李万鹏表示:有了这样的加工企业,民和县农民群众的思想和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同时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远赴他乡出门打工,现在通过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家庭牧场取代外出务工
总堡乡总垣村村民冉永玉是一户“家庭牧场”主,他在县畜牧局的指导下修建了青贮饲料池,利用自家和周围邻居家的玉米秸秆饲料发展经营“家庭牧场”。这几年冉永玉通过发展养殖盖起了二层小洋楼,日子过得很是滋润。冉永玉说:“以前外面打工挣不了多少钱,2011年开始搞养殖,大概养了40多只羊,慢慢发展,到去年2013年,政府给了我3万多的家庭小牧场资金,我开始发展养羊。今年发展了200多只羊,一年收入5万多元,收入比较稳定,也不辛苦了。”
在草畜联动的有力推动下,民和县畜禽规模养殖业快速发展。尤其在“家庭牧场”项目的推动下,群众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县畜牧部门帮助农民修建青贮饲料池,既利用了玉米秸秆,又达到了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据统计,去年民和县共发展家庭牧场199户,今年计划发展1000户,通过发展家庭牧场,不但解决了农村老人、妇女的就业问题,还充分就地消化了农民群众自家田里的玉米秸秆。
循环农业实现多重效益
近年来,民和县通过玉米秸秆的加工利用,为全县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养殖业产生的有机肥料又还田到大棚蔬菜和果品的种植当中,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调动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稳定了玉米种植面积,形成了“粮-草-畜”、“畜-肥-田”的循环农业模式。
从2007年以来,民和县先后提出了打造全省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区、打造全省农区畜牧强县、打造全省饲草加工配送基地、打造全省优质果品基地等一系列战略,通过全膜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实现了粮食产量七连增。仅玉米产量去年就达到24万吨,成为青海第一大县。目前,民和县40万亩干旱山区全部种植了玉米,玉米产业产生了近200万吨的鲜秸秆。2013年民和县草食畜饲养量达到214万头,饲草加工配送量达到60万吨,有力支持了本县畜牧养殖业和全省养殖业的发展。如今全县的核桃、仙桃、葡萄种植也达到7.27万亩,年产量达到1.45万吨,通过循环经营,走出了一条生态、高效的循环农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