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新时代讲习所“缺什么补什么”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推进?脱贫攻坚怎样啃下硬骨头?奔小康的路上群众还有啥需求……冬季农闲时节,高原大地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干部群众将时代话题浓缩在了一个个小小的新时代讲习所,用“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激情,以“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动力,点燃了初冬的黎明。
——编者按
青海新闻网讯 初冬的第一场大雪,河湟谷地银装素裹。
11月6日清晨6点半,从省城西宁驱车出发,赶往100多公里外的民和县川口镇采访虽然有些辛苦,但想到能和村民们一起聆听新时代讲习所主旨演讲座谈,心里依旧充满了期待。
早晨一上班,川口镇海鸿社区服务大厅群众陆续赶到。
“今天已是第二场了,不知道会议室能不能坐得下……”正在帮忙挂横幅的社区支部书记兼主任朱红德有些顾虑,因为11月1日的第一次演讲座谈就因会议室小,个别群众没坐下。
果不出所料,到9点准时演讲座谈开始,30多名群众将社区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
“以前我们政法系统讲‘打黑除恶’,而从今年4月全国开展的是‘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一字之差,反映了什么问题?这背后体现了中央、国务院的什么决策……”县公安局法制大队负责人韩永福的几个问题,拉开了上午演讲座谈的序幕。
韩永福从“扫黑除恶”+案例、广场舞噪音扰民+案例、交通肇事+案例等,深入浅出分析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将演讲座谈推向了一个个高潮。
“韩队长不讲这些,还真不知道身边处处有法啊。”社区住户罗晓东是名下岗职工,先前总觉得法律离他很远,这下让他了解了不少法律知识。
在川口镇红卫村新时代讲习所,县博物馆副馆长范小慧刚讲解完民和县喇家文化遗址挖掘出土的4000多年前“世界第一碗面”,69岁的回族老汉杨德清表示赞同:“把这些文化要讲给娃娃们,让他们记住我们的先人了不起,民和这个地方历史长、文化厚,我们不能忘。”
县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办公室主任戴占祥在座谈中说,全县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后,由于962名保洁员的辛苦付出,实现了全县保洁全覆盖。村民孙国军深有体会:“现在我们村的保洁在全县成了典型,人居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以前‘乱堆乱放、乱建乱搭、乱泼乱倒’的现象基本杜绝了,环境变好了,感觉村民们个个精神不一般,日子的甜味更浓了。”
全国敬老助老道德模范李晶以自己开办的养老服务中心为例,将中华民族孝道文化与家庭和睦幸福紧密结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太感人了,这给我们年轻的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红卫村支部书记谢成录听完演讲眼睛有些湿润。村委主任张进海插话说:“我们村一级的道德教育太缺乏了,孝道、礼仪、家风、家教……这些传统文化应该天天讲、天天学,才能有收获和提高,社会才能和谐。”
县城这边的“法治讲堂”、“文明讲堂”才开讲,前河乡甘家川村、满坪镇山庄村的“科普讲堂”现场,几十号村民却将科技人员围了个水泄不通。“核桃苗几月份栽最容易成活?”“秋季覆膜咋保墒?”“提高冬羔成活率有啥好办法?”……村民们的询问显得急促而紧迫,划破了初冬的寒气。农业科技推广研究员王国兰、高级兽医师杨良存的热心解答,却像一汩汩暖流滋润着渴望的心田。
针对不同村(社)情况和群众需求,民和县新时代讲习所打造的“思想讲堂”、“党建讲堂”、“文明讲堂”、“团结讲堂”、“扶贫讲堂”等七个讲堂,或在农家炕头、或在田间地头、或在牛棚羊舍、或在电脑桌旁,通过开展集中式讲习、流动式讲习、网络式讲习等方式全面铺开,引导教育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增强法制观念,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群众的致富本领,增强爱党爱国理念,激发自身脱贫能力,更进一步坚定了乡村振兴的信念。
据民和县委宣传部部长马玉斓介绍,从10月12日全县召开创建新时代讲习所动员部署大会后,通过近1个月在30个村(社区)讲习所创建试点,已达到了预期效果和目的。下一步,要在巩固现有讲习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才视野,指导乡镇积极吸纳田秀才、土专家、青年创业者、社会公益人士、村级法律明白人、乡土文化研究者等加入到乡镇(村社)宣讲队伍中来,特别是要让群众身边的农民党员、道德先进、乡贤人物、创业青年、劳动模范、致富能人走上讲台,由农民“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实现新时代讲习所全县312个行政村、15个建制社区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从12月开始,民和县新时代讲习所将紧密结合脱贫攻坚政策、常用法律知识、先进典型事迹、致富经验做法和精准扶贫需求、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指导乡镇精准编制“菜单式”讲习计划,排出时间表、列出“授课单”,分层次和群众需求开展各类讲习活动。同时,将加大对群众诚实守信、移风易俗、精神信念层面的鼓励宣讲力度,将政策扶贫和精神扶贫、物质生活提升和文明素质提升、家庭奋斗脱贫与社会帮扶共建、矛盾调处与和谐共处等作为宣讲内容,实现新时代新农村理念与行为、物质和精神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