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塔秀草原的最美底色

17.03.2019  09:00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3月7日,初春的暖阳使得头顶的天空更加湛蓝。觅食的牦牛如一颗颗行走在草场上的黑珍珠,让雪后的寂静顿时有了生机。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是个多民族聚集县,长期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民族团结进步成为了塔秀草原的最美底色。

   场景一:敬老院的“母女情”

  3月7日,走进贵南县恒建福利医院内的茫曲镇敬老院,和煦的阳光下,老人们坐在阳台上,惬意地聊着天。

  85岁的拉姑吉老人坐在床上,护工索贝帮着老人梳头,梳完头后又帮着老人按摩,这是索贝每天工作的一部分。

  “索贝就像是我的子女一样照顾我,我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 拉姑吉老人脸上挂满了慈祥的笑容,连连称赞着索贝。

  拉姑吉老人家住茫拉乡却旦塘村, 70岁时,生活无法自理,住进了敬老院。

  2015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的要求,贵南县制定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方案,与第三方恒建福利医院签约制定“医养结合,以医优养” , 形成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养老模式。

  拉姑吉老人住进新的敬老院,每天有专门的护工照料生活起居,每月还有恒建福利医院的医生为老人检查身体,衣食无忧,安享晚年。“现在的日子过得好,啥都不用愁,虽然身边没有亲人,但是,我已经将照顾我们的护工当成了最亲近的人。 ” 拉姑吉老人感动地说。

  来自森多镇塔哇村的护工索贝,照顾老人已经有四年多了。 “刚来的时候还不习惯,尤其是为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洗衣服。后来,慢慢也想通了,人都有老的时候,况且这里的老人孤苦无依,我们作为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能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也是一种缘分。 ” 索贝用手轻轻按摩着老人的肩膀说。

  目前,敬老院有24位老人, 6名护工。老人的眼里,已经把这些护工当成了自己的子女,每一名护工也像是照顾父母一样照顾每一位老人。

   场景二:从此风吹再无沙

  站在贵南黄沙头防沙治沙纪念馆观景台,黄沙头景象尽收眼底。

  贵南县黄沙头防沙治沙纪念馆也是防沙治沙巡护站,卡加村牧民多杰加是巡护站林管员, 55岁的多杰加见证了黄沙头的变化,亲历了以前的沙进人退到现在的人进沙退。“卡加村以前就在这里,那时候风沙吞噬我们的草原,就像我们家,每年将近有60亩的草场被沙漠覆盖。后来,政府组织我们村搬迁,搬到了现在住的地方。 ” 多杰加指着黄沙头的深处说。

  正如多杰加所说,上世纪中期之前,贵南县黄沙头沙漠每年以5米至15米的速度扩展蔓延,每年有3000多亩的草地、耕地被沙漠吞噬。1996年开始,贵南县坚持党政军民学、州县乡村户,全民齐上阵,团结奋斗共抗沙, “每年春天,全县干部群众、各界人士都会自带干粮,开展防沙治沙攻坚战。 ” 贵南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办公室主任曹成芳介绍当时防沙治沙的盛况。

  经过22年多的治理,黄沙头治理了沙化面积166万亩,全县的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2.6%,增加到了现在的14.94%。防沙治沙的成果,多杰加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如今吹风再也没有沙尘天气了,我们的草场又重新恢复了生机,沙漠深处还出现了一个500平方米大小的湖泊,我们把那个湖叫仙女湖,湖的周边也种上了树,有时候运气好,还能在湖里看到鸟。 ” 多杰加说着黄沙头的变化。

  贵南黄沙头治理,是贵南县各族干部群众保卫美丽家园的一次行动,更是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

   场景三:汉族企业带动藏族群众

  青海老扎西有机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贵南县森多镇完加六村扶贫产业示范园引进的省外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始终将经济效益与民族团结、扶贫帮困融在一起,营造了民族大团结的浓厚氛围。走进公司的标准化畜棚,数十头牦牛正在吃草。才让当周正在搬运饲草料,忙着喂牛。才让当周来自完家六村,一家五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去年年底,他成为这里的员工。如今,从事饲养员工作的他,一个月可以拿到2600元工资。才让当周坦言,这一笔稳定的收入,减轻了经济上的压力。 “在这里工作我觉得很开心,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 才让当周信心满满。

  公司里像才让当周一样的员工还有不少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公司以“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为主,以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为目标。

  “近几年,公司有针对性吸收周边贫困户劳动力50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并且帮助他们学到了牦牛高效养殖技术,通过他们向周边养殖合作社、家庭牧场、养殖大户辐射带动400多户,从过去牦牛日增重0.2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公斤,实现了企业、牧户双赢。 ” 公司负责人李冬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