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青海最美花蕾

22.01.2015  20:26
核心提示:        手抓羊肉、尕面片、青稞美酒、老酸奶;漫一曲悠扬高亢的花儿,吼一声辽远深邃的藏曲,手捧洁白的哈达,唱着欢快的歌曲,笑迎远方的客人……  这里就是青海。  山

  

  

  手抓羊肉、尕面片、青稞美酒、老酸奶;漫一曲悠扬高亢的花儿,吼一声辽远深邃的藏曲,手捧洁白的哈达,唱着欢快的歌曲,笑迎远方的客人……

  这里就是青海。

  山川、湖泊、森林、广袤的原野; 72.2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54个民族,580多万同胞……

  这里就是绽放民族团结最美花蕾的青海。

  民族团结开鲜花

  青海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省,全省有13个民族自治地方,是民族自治地方面积最大的省。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全部实行了区域自治。青海还是除西藏以外面积最大的藏区,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的6个在青海。

  青海,是一个集中了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原地区所有特征的省份,地处三江源头,北半球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资源基地,又是维护统一、遏制分裂的重要前沿阵地。

  省情特殊,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青海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十八大以后,青海省委作出决策,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利用8年时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的坚持和拓展”。

  众山之宗、千湖之地、江河之源的青海,一幅最美的民族团结画卷正徐徐展开。

  会说藏语的回族人

  海东市化隆县是中国国家级贫困县。这里与青海多地的脑山地区一样贫瘠,但这里却居住着一支开口讲藏语、生火用牛粪却又虔诚信奉伊斯兰教的特殊族群。在这里,回族人说着一口流利的藏话;热情奔放的藏族汉子与极富经商头脑的回族兄弟情深;在这里,他们门对门,户挨户,居住在一起的各族人民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化隆县昂思多政府镇长陈青云说:“各民族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心理上互相沟通,就像茶和盐巴的关系。”

  昂思多镇阳坡村是当地出了名的“团结村”。村里的致富能人苏得成、张满寿等开拉面馆或开油坊挣了大钱后,每年从本村输出各族群众外出挣钱。村党支部书记张维和对记者说,不仅仅是拉拔本村的人,邻村有啥困难,大家都会及时伸手帮助。梅加村63岁的撒拉族老人马五十当了三十一年的村干部,他和藏族老人才华、回族老人马尔沙是村上很有威望的热心人。三人自发当起了民事调解员,无论哪个民族有需求,他们都义务当起宣传员、调解员。

  “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一个农牧结合、以农业为主的县,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个充满发展希望的地区。”海东市化隆县委书记曾植俊用一连串的排比句说出了一个现实的化隆。

  民族教育展新颜

  海北州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特点直接影响了学生入学率和教育水平的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牧区基本没有完整的学校。老师骑着马,背个黑板,走到哪儿教几个字,一周后再回来检查。改革开放初期,牧区虽然有了正规的学校,但从最远的放牧点到最近的学校还要走八、九十公里。那时候学生的入学率也只有70%-80%。孩子上学困难、学校留不住老师、校舍质量差,成为海北教育主管部门最头疼的问题。

  近几年来,海北州委、州政府不断从民族教育入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经过反复论证,制订了全州教育布局调整的总体方案。经多方筹措,投入了近12亿元资金,把全州中小学从193所调减为39所,学校平均规模从244人增加到1410人。通过布局调整,海北州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8岁的卓玛是海晏县民族寄宿制学校二年级的学生。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放牧,她从小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每个周日的下午,爷爷都会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把她送到10多公里外的镇上,把她送上校车。2012年,北京一家企业捐赠给海晏县四辆新型校车。这种原来只在电视中见到过的“大鼻子校车”如今已经成为接送农牧区中小学生的主要交通工具。“牧区的孩子理应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快乐安全的童年时光。这一点,海北做到了。”海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州教育局局长李顺邦说。

  青海的鲜明特点还体现在持续推进双语教学,逐步实现从“能上学”到“上好学”。

  双语教育从娃娃抓起。青海民族地区建成的所有双语幼儿园,学前一年汉语教学普及率达100%,民族地区所有中小学汉语课开设率达100%。充分尊重民族语文学习,六州藏区、西宁和海东两市各藏族乡民族学校均开设藏语课程,有4所学校开展蒙古语文教学,1所学校开设哈萨克语教学。实施双语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分批分科培训六州藏区教师1.5万余名。

  加快发展促团结

  欠发达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加快发展始终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根本途径。我省始终坚持把加快民族经济发展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中之重,紧扣发展第一要务,确立三大历史任务,实施七大战略,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黄南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传统优势产业巩固加强,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民族地区GDP多年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面对各族群众求富裕奔小康的殷切期待,我省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新提升。每年财政总支出75%左右投入民生领域,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将我省藏区和东部地区40个县列入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