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发展,青海驶上“快车道”

24.08.2016  20: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海工作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支持青海及青海藏区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奋力推进“三区”建设,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青海,是西藏自治区以外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藏区,民族自治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是全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省份。583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7%,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

  “十二五”期间,我省累计完成投资4380亿元,是“十一五”的3.8倍,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相继建成。公路建设突飞猛进,铁路建设再创佳绩,空中走廊加速扩容,水利建设纵深推进,能源建设阔步前行,信息建设提速发展……全省藏区发展步入快车道。

   日新月异的城镇建设,让民族地区大步迈向现代文明

  大美青海,方圆辽阔72万平方公里,自然环境艰苦,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点和困难。同时,地处三江源头,北半球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资源基地,还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

  特殊省情决定了民族地区发展始终是青海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海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向纵深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隆宝镇措桑村,以前村里300多户牧民居住分散,灾后重建中政府集中安置搬新居;2015年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中,国家电网“走进”措桑村。

  今年年初,措桑村结束了全国最后无电村的历史。村民吾要才仁说,住着和城里人一样的房子,又通了电,通了水,日子过得很幸福。

  措桑村的变化只是青海藏区发展翻天覆地的一个缩影。

  从游牧到定居,从帐篷、地窝子到崭新、明亮、宽敞的定居房……如今,通过游牧民定居工程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群众,不仅实现了生产生活条件的巨变,而且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住在宽敞明亮的新居,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当洛乡加青村牧民桑吉卓玛笑着说,现在跟以前比,简直是天上地下,水、电、路都通了,生活方便了,上学、就医出门就到,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青海藏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进入了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城镇化率达到50.3%,全省一半人口过上城镇生活;

  11.3万户游牧民实现定居,藏区县城全部实现供暖;

  条条大路通藏区,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万公里,青藏铁路提速,果洛机场通航,藏区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日渐完善;

  我省与甘川交界地区面貌出现可喜变化,玉树灾后重建目标全面完成,成为全国藏区的标志性新城。

  如今,日新月异的城镇建设让广大农牧区大步迈向现代文明。

   特色优势产业,让昔日贫困农牧民迈向生态富裕之路

  基础设施重大突破,大大提升了青海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而发展则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不言而喻,只有藏区发展了,青海才能真正发展;只有藏区实现小康,青海才能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特色区位、特色资源、特色环境,成就了青海藏区独具特色的发展禀赋。因此,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行区的今天,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提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成为青海藏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玉树基础设施建设跨越提升,但是,城市的发展需要产业来支撑,而产业培育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一直是制约玉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短板。

  为此,玉树藏族自治州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吸引大批生态移民进城务工。引进许多民族服饰、藏式精品工贸类企业为龙头,建成民族服饰加工和民族手工艺品加工核心基地——省级扶贫产业园项目。产业园生产的精美藏族服饰和民族首饰从新玉树走向成都、拉萨、昌都、那曲和尼泊尔等地。

  今年,用小马拉大车的方式,凭借旅游扶贫项目,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俄日村的群众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喜悦。群众或参与开设家庭宾馆、牧家体验、照相留念等方式搞个体经营;或以订单形式将手工艺术品、农畜产品等统一收购和出售。如今,俄日村实现了从单一扶贫向多元化扶贫的转变,群众生活面貌明显改善。

  对于青海藏区来说,藏区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资源成为了发展的最大资本。

  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以上下吴屯、年都乎村为主的周边几个村中,上万人从事唐卡、壁画、堆绣、泥塑等十多个艺术门类,“热贡艺术”已形成家家作画、人人从艺的“一村一品”,全县拥有各类热贡文化企业90多家。

  不仅如此,从特色轻工业到特色畜牧业,再到生态旅游业……转变藏区群众思想观念、培育新型牧民,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龙头,昔日青海藏区贫困牧民们逐步搭上致富快车,迈向了生态富裕之路。

   小财政办大民生,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

  8月19日,玉树州杂多县31名学生到北京参加《求是》杂志社组织的“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而这也是杂多县学生第二年赴京参加主题教育活动。

  无疑,教育是青海民族地区群众获得的最大实惠。

  2016年格萨尔狮龙宫殿文化艺术节、玉树赛马节暨首届雪域格萨尔文化艺术节和三江源水文化艺术节、中国三江源第二届牦牛文化节暨首届澜沧江源雪域山歌节、2016年赛宗旅游文化节……今年夏天,青海藏区举办的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层出不穷、精彩纷呈,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尽管经济和财政实力弱,但青海“钱袋子”对民生支出毫不吝啬。在高效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青海的“小财政”始终不忘高度关注“大民生”。“十二五”期间,全省财政年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建设,财政累计投入民生的资金由“十一五”的1493亿元增加到4649亿元。

  民族地区教育累计投资143.56亿元,占全省教育项目总投入的68.5%,重点实施了校安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项目2900多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16所,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02所,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实现了从学前―年到中职教育全免费,6500余名藏族孩子赴省外异地就读,规模仅次于新疆和西藏。今年开始,86.1万名藏区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学生实施15年免费教育,“十三五”末实现全覆盖。

  不断改造建设县级医院、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一次性解决了条件最艰苦的青南藏区285个村卫生室“空白”问题,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得到大幅增加。

  大力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累计投资8.6亿元建成覆盖4170个行政村的基层文化服务点,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29个、农(牧)家书屋4169个。

  ……坚持从藏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民族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青海民生保障正在向普惠型、质量型转变,各族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看住房、说出行、谈致富、说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的伟大进程中,青海用一项项深得民心的举措,打开了一扇扇幸福之门,谱写了一曲曲波澜壮阔的民生改善大乐章,汇聚起了全省民族团结的筑梦力量。(林玟均)

  [1]  [2]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