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三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新背景,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我们民族地区如何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变中定方向,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一个政治问题。
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的学习教育结合起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可是,由于近年来受到国际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浪潮的冲击,使我们面临着的民族分裂主义破坏活动的形势更加严峻,使我们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渗透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面伟大的精神旗帜,增强各民族对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首先,要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的学习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教育,使各族干部群众都能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要求,爱国是任何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责任。大家都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自觉划清正常宗教活动和利用宗教从事分裂活动的界限,坚持爱国爱教相统一。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的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齐心协力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其次,要紧紧抓住党员干部这个“牛鼻子”和“领头羊”。党员是标杆,干部是向导。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在群众中都具有示范作用。所以,要求老百姓做的,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党员干部坚决不去做。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形势复杂,要有效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党员干部就要在听党话跟党走上坚定不移,做到信念坚定,永远忠于党,永远忠于祖国。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从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群众做到“五个认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最后,要把娃娃和青年牢牢抓在手上。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故事会、校园网络与校园电视台、团日活动等有效形式与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帮助他们系好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颗扣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成为他们的日常行为准则,把民族地区的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和谐友善的人心长城筑牢。
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同加快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国家特殊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团结苦干、艰苦创业、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群众生活得到很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保护得到扎实推进。但是,由于受到民族地区基础薄弱、自然环境严酷、发展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的质量与差距还是很大的,表现为贫困面大、贫困率高、贫困度深。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仍然是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当前最强烈的愿望,只有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状况,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必须要与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统一起来才行,同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科学发展结合才能有效。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要让富强、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成为各族人民精神观念和自觉行为,就必须顺应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才能切实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奋斗中积淀的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56个民族精神追求与标识的体现与反映。如“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在把他人视为与自己在人格上平等的前提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它后面隐含着的是一种“人格平等”的精神。“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对公平也早有阐释。而“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一种爱国情结和社会责任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是对诚信最好的诠释。还有“从心所欲,不逾距”之自由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之平等观念与公正价值,“治法明,则官无邪”法治精神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
当然,我们在认同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深厚历史沉淀的基础上,要看到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应该充分吸收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崇尚自然、讲求道义、各族相亲、信守承诺、非义不取、重情重爱等大量的优秀文化养分,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优势保护好发挥好,才能把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构筑牢固。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振效应”与“引领”作用就不可能真正发挥出来。因此只要我们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信仰之魂,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加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就一定能够把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好。(作者为省委党校教育长漆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