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民生之利 解民生之忧 努力让全省广大群众过得更加幸福

14.01.2019  12:30

  家住祁连县扎麻什乡的马忠祥检查出患有膀胱癌,做了两次手术,费用共花了8万多元。借的钱怎么还?术后治疗的钱从哪来?一想到这些,马忠祥便愁容满面。得知马忠祥的情况后,祁连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相关工作人员找到他,将他列为健康扶贫户。前两次的医疗费用通过报销,他自己承担了一万多元。2018年7月,马忠祥到四川华西医院再次治疗,前后近一个月的时间,共花销6万多元,而这次花的钱,除了日常支出外,看病几乎没花一分钱——这些都得益于健康扶贫政策好。

  “现如今,医改惠民政策越来越好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补充保险与救急难这五道保障线,让我这个贫困户看病不再难、不再贵,一想到这些,我的心里就感觉特别温暖。”说起这些,马忠祥脸上不由自主便会露出笑容。

  2018年,我们也的的确确体会到了民生保障的暖流泉涌不息——通过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决策部署、制度安排,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一项项饱含温度的举措回应着群众的“民生关切”,也不断抬升了民生底线新刻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图景体现着全省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沙珠玉乡卫生院医生在群众家中签约。

  农家父子一道打扫卫生。

  恰卜恰镇城北社区用上了电子触摸屏,群众办事更便利。

  规范化标准化的村级医务室。资料图片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

  为民谋利、替民解忧。民生持续改善,是2018年最动人的景象。

  教育、健康、养老等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面对经济新常态,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多的惠民政策密集出台,更多的民生改革加速发力,更多的普通百姓分享到发展成果。身边的可喜变化,手中的真金白银,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顺应了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提振着广大群众对改革发展的信心。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说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具体来讲,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从政策中得到实惠,在生活条件上得到改善,使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做好民生工作,要“保基本”。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使得民生工作需要向精细化、体系化转变,应当继续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民生议题实现全覆盖。要“兜底线”。兜的是什么底线?是最需要关心的人群的生活保障线。用什么兜底线?要坚持社会政策托底。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的最低标准,使之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挥社会救助在扶贫扶弱工作中的作用;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政策倾斜,促进城乡间、区域间民生工作融合发展。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民生就是老百姓最实在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就业求学购房医疗,这些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关乎民心的大事。保障和改善民生,事无巨细。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是民生工作要努力的方向。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就是政府最大的政绩所在。记挂百姓“柴米油盐”,紧盯百姓民生“小事”,是新时代的新命题。我们相信,只要用心用情、做细做实每一件“小事”,在新时代里,全省各族群众的生活就将更有保障更加幸福。(李欣)

   倾心倾力解决最基本最迫切的民生问题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的陈建莲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陈建莲一家原来住在西海镇城北社区的沃赛小区。“说是小区,其实就是杂乱无章的平房区,房子都是自己盖的!”说起老房子,陈建莲的语气有点激动,“之前住的房子非常简陋,墙面都裂开了缝。尤其到了冬天,冷风透过窗户吹进来,特别难熬。取暖只能靠烧炉子,家里每天都是烟熏火燎的,连件干净衣裳都穿不上。”

  “你再看看现在的房子,这么大、这么舒适,还是集中供暖。”陈建莲的口气渐渐变得喜悦起来。随着我省实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陈建莲一家搬进了棚户区改造安置点——宏业印象安置小区。“我和老伴儿都70多岁了,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政府,棚户区改造圆了我们的新房梦。”陈建莲脸上露出幸福知足的表情。

  实实在在的财政投入,务求实效的考核指向,利民为本的统筹安排,是一年来我省民生改革实践的新气象。

  2018年年初,我省实施了8项民生实事工程。这些民生实事中,通过学前教育保教人员补助、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及普通高中学校、打造特色优势专业,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将贫困人口纳入生态公益管护岗位、调整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和收入水平,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省人民普受实惠,共享发展成果,人民群众获得感日益增强。

  通过调整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开展农牧区包虫病和农村妇女“两癌”筛查救助,为0至6岁残疾儿童免费实施康复服务,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医疗服务得到了质的提升。通过对现有养老设施服务功能改造、打造西宁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国家级试点,开展城镇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农牧民危旧房改造,从根本上改善了百姓生产生活条件,幸福养老、百姓安居的和谐社会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实施“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城市重点区域灌溉造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开展“厕所革命”,全面提升了全省生态系统功能,促进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保卫大美青海碧水蓝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笔笔投入,一项项举措,犹如冬日阳光,温暖着百姓生活。

   真正把民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元旦前夕,一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在全省拉开帷幕。为确保全省各族群众元旦、春节期间食品安全,全省市场监管部门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薄弱环节,重点开展对节日期间重点食品以及地方特色食品的专项抽样检验工作,严厉查处非法生产加工食品的“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集中力量整治食品集中生产区、城乡接合部、农牧区集贸市场、城市社区、旅游景区及车站等重点区域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把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要求落实到食品监管实践中来,确保全省各族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百姓的吃穿住行用、“柴米油盐酱醋”都是民生,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群众的幸福指数。保障和改善民生,省委省政府善于细致入微地体察民情,从百姓最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抓起。在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我省的民生建设越来越细致入微,真正把民生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民生保障正在从低水平广覆盖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进,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养老、医疗、低保等基本实现全覆盖,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有了新的提高。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坚持多方联动,着力在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上下大气力,着力在向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倾斜上出实招,着力在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上求实效;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和有收入就是就业的理念,培育创业精神开展就业帮扶,实施就业援助,实现经济发展与促进创业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突出制度完善、扩面提标、经办服务三个关键,着力抓好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建立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实现社保法定人群全覆盖;

  坚持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拓展居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增长渠道,持续增加居民收入;

  建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布足菜摊子,管好菜贩子,进一步支持农业生产,促进产销衔接,保障市场供应,强化市场监管,增加困难群众生活补贴,保持价格水平稳定;

  进一步健全保障制度,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公租房准入退出机制,加大农牧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全面抓好抓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强化农牧区幼儿学说普通话和控辍保学攻坚行动,加快城乡义务教育融合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以大健康理念引领全民健康生活,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巩固医改成果,加快妇幼医疗机构和康养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努力织就全生命周期康养服务网;

  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实施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

  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主体作用,完善养老规划,健全养老政策,培训养老人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养老服务;

  扎实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厕所革命”打造农牧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

  2019年已经拉开序幕,新年期待,民生依旧最迫切。我们期待新的一年民生答卷中写满更多幸福。

   西村的民生事业“蒸蒸日上”

  当晨曦微露,冬日的阳光温暖大地的时候,地上的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耀眼。走过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西村的一条乡间小道,厚厚的雪地上留下几个人的足迹,他们边走边聊。

  “婶子,这两天腿再疼了没,我给您开的药按时吃了吧?外面的雪没消之前,您可不敢去串门啊!”

  “是啊,祝大夫说得在理,最近雪下得多,最好在家里坐着。这是600元钱,是明年的生活补助,您收好。”

  “婶子,家里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您打电话就可以了,我们几个就在村里,随叫随到。您把裤腿卷起来,让祝大夫看看您的腿还肿不?”

  一走进村民孙玉兰家,几个人马上“进入角色”。村党支部书记孙建国拿出钱交给她,村医祝文甲拿出“家当”准备给她看病,村委会主任殷万豪帮着卷裤腿儿。贴心的话语、亲人般的照顾,让71岁的孙玉兰心里很是温暖。

  “谢谢你们了,现在的社会真是好,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经历了苦难岁月的孙玉兰对如今的幸福生活赞不绝口。

  好日子源于党的“好政策”,也源于有一个“好班子”,更是大家伙儿听党话跟党走“干出来”的。

  西村地处平安区城市黄金地段,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西村逐渐成为“城中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村民主要依靠土地征收补偿款和打零工维持生计。

  仅靠打零工不是长久之计,长此以往,西村各项事业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于是,村党支部以“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通过出租、整合开发、转让等方式,盘活村集体土地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征得全体村民同意的前提下,2002年,村“两委”用村集体土地征用的700万元补偿款在平安区核心地段建成了总面积1万平方米的“西村商城”,并在平安区水井巷落实摊位40个,商铺6间。2010年,村党支部又整合资金1500多万元,启动西村二期商城工程,引进各类服务行业,建设了“农副产品市场工程”“皇朝工程”等。

  现在,西村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增收,有力地推动了村民增收和富余劳动力就业,让村民享受到在“家门口上班”的待遇,而且,如今的西村已建成融合餐饮业、休闲娱乐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新世纪家具城、飞龙超市、宏丰超市、古驿市场等入驻其中。经过16年的经营管理,目前,拥有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资金460万元,2018年实现纯收入220万元。

  “目前,村里创办家庭旅馆的有56家,开办农家乐的有7家,村民以发展住宿、餐饮、运输以及小型企业等为主,现在人均纯收入可以达到近14000元。”殷万豪自豪地说。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收入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西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劳务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保障、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全村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建立关爱扶弱机制。从2009年开始,村“两委”每年拿出集体资金为全体村民缴纳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春节期间为每家每户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从2014年开始,每年为考入大学的学生发放1000-2000元的奖励资金,给40周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年500元的生活补助金,2018年这个标准提升至每人600元。

  西村党支部坚持把“农民增收与集体收益相结合,强村与富民相结合,发展与服务相结合”,关注民生事业,先后投资40万元对村级办公活动场所进行装修,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和服务环境,进一步增强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投入40万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方便村民出行;投入3万元维修水渠用于春灌,保证剩余耕地增产增收;投入43万元修建水塔1座,用于铁路以南的人畜饮水;投资230万元新建了西村小学,解决村内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民生事业的壮大不仅改善了村子的整体面貌,而且密切了干群关系,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近年来,西村多次荣获“村集体经济示范村”“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先进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彰显着集体经济发展对民生改善的巨大推动作用。

  “今后,我们将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契机,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继续推动全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全体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继续奋斗。”孙建国对西村以后的发展满怀信心和希望。(王萍 韩世花)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