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对话:辣条监管为何如此难
一袋5角钱的辣条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商店里,尤其是校园周边的商店,卖得十分火爆,被称为史上最牛零食。长期以来,社会对于辣条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从未降低过。记者对话西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处长杨成刚、西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科科长郭云鹏,探讨校园周边的辣条如此任性的原因。
对话人物:西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处长杨成刚
西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科科长郭云鹏
对话记者:彭娜
记者:针对校园周边商店销售的辣条,做过相关检测吗?检测合格的标准是什么?
郭云鹏:每年,我们都有监督检查抽样计划,对风险性较高的产品和消费者投诉率较高的产品,一年内至少要抽查两次。检验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因标准不同,检验的项目也不同,根据不同的项目和产品成分检验,其中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严格。一般情况下,检测添加剂和菌落指数是否超标。校园周边商店出售的辣条归工商部门监管,我们负责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监管。
杨成刚:关于检测,我们曾与技术监督部门商讨过。前年,我们抽样检查,尴尬的是5角钱一袋的辣条,检测费用一项就需要200多元。即使辣条有问题,没收一箱价值还不到20元,违法成本太低,执法成本与违法成本悬殊大,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力争打击窝点,曾打过几个窝点,也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为80%合格。为什么合格?因为检验标准太低。企业标准是由企业来制定的,我们检测的是菌落指数、色素等指标。我认为问题出在生产环节,如原材料是否合格,加工环境是否合格,是否有非法添加行为。如果水龙头关不紧,那么地板永远拖不干。
记者:辣条是如何流入校园周边商店的?
杨成刚:批发市场已经不再销售辣条等5角钱零食,因为大多数批发市场的5角钱零食经营户拿不出齐全的手续,工商部门不允许手续不全的食品在市场上流通。因此,大多数经营户不再通过批发市场环节进货,直接与销售商联系。在长期摸底、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校园周边的商店是从私人仓库或上门推销者手中购买的。2010年、2011年,工商部门曾蹲守检查,端掉了几处大型私人库房。但由于私人仓库位置隐蔽、上门推销者行踪难掌握等原因,辣条在流通领域的监管难度很大。
记者:学校周边商店销售的辣条大都来自于外地,谁来监管,如何监管?
郭云鹏:这是工商部门的事,市场流通环节不归我们管。
杨成刚:没有办法监管。这是一个大流通的时代,任何产品只要持有相关的检验报告、合格证明就能进入西宁市场,我们不能私设关卡。再加上现在的进货渠道四通八达,如快递、物流,甚至是专车送货上门,这些环节我们无权检查,只能以抽样检验的形式监管,但进入西宁市场的辣条数量庞大,我们只能是作一个预判。如果发现有问题,我们会根据法定检验项目做检测,并向当地工商部门发函,将检验报告送达当地厂家、工商部门和质检部门。
记者:只能等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才想办法吗?如何防范?
杨成刚:十几年前西宁有生产辣条的工厂,现在没有。因为辣条的制作成本高,主要成本在于包装袋,西宁本身不生产包装袋,在本地加工风险大。尽管所有问题都会在流通环节爆发,但实际上都源自生产环节。这是一个齐抓共管的活儿。首先要提高检验标准,其次要紧抓生产环节,再次还要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才能更好地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记者:西宁市有没有生产辣条的工厂?
郭云鹏:西宁没有这样的生产企业。如果有这样的企业,我们会根据检验标准严格检验,每年至少要进入工厂抽样检查两次。如果要办厂生产辣条,需要根据产品具体类别办理相关证件。首先企业要制定相关生产标准,然后到卫生部门备案,相关部门会召开会议探讨是否属于高风险产品。如果工厂达到国家要求,生产设备和工作人员也达到国家要求,添加剂符合国家规定,我们才会为工厂办理相关证件,若达不到要求,坚决不办证。
记者:如果辣条是西宁生产的,在外地发现有问题,如何处理?
郭云鹏:如果在外地发现西宁的产品有问题,我们会先与企业协商,要求企业召回该批次产品。之后,我们会对召回来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如果确实存在问题,我们会按照《食品安全法》等规定作出罚款等处罚,销毁不合格的产品。如果情节严重,就交由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处理,追究企业相应的责任。
记者:我们一直在整治校园周边的商店,整治效果如何?监管难吗?难在哪儿?
杨成刚:效果不好。只要市场有需求,就会有企业生产产品。就辣条而言,如果有索证、索票,外包装上有生产许可标志、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完备信息,就意味着符合监管要求。至于产品合格与否,要依据检测结果下结论。只要有经费,我们就会按照检查计划分批次检验,尤其在三、六、九月会重点检查校园周边商店,但一年经费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一直在学校、教育系统做食品安全的相关培训,但没有任何效果,这已经演变成一个社会现象了。
如今,食品安全已变成一场科技战争,而我们面临的尴尬很多。一是缺乏检测设备,过去我们教市民识别假冒食品,靠眼睛看、鼻子闻、手摸,20年过去了,我们还靠这些方法;二是工作人员老化,就湟中县工商部门来说,执法人员平均年龄为51岁,西宁市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人员老化势必造成知识结构的老化,使得一些执法人员很难适应当今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市场的突变性;三是从立法层讲,现有的法律有缺失、不全面,原本预防体系应大于监管体系,而我们的预防体系明显滞后;四是目前的检验标准不统一,执法时有操作难度,应建立相应的信用体制,提高违法成本;五是市民没有清醒的认识,虽然我们长期监管,媒体大量宣传,但人们的健康意识依旧淡薄,许多人都成了辣条进入校园周边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