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的“桅杆”,高悬青海藏区跨越发展的云帆
一项项支持青海藏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倾斜政策,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项目,带着深情厚谊,在约占全省总面积98%的辽阔藏区扎根开花。
刚刚握别的2014年,成为青海藏区发展最快、群众受益最大的一年。
民生改善为跨越发展铺平道路,跨越发展对民生改善释放巨大“红利”。
民生为大,惟有跨越发展才能破题谋篇
我省藏区的许多地方地广人稀,发展滞后,而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担纲作用。青海的价值、责任、贡献也大多汇聚于此。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抉择让我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而使全省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清晰呈现眼前,这条路径之所以越走越宽、渐行渐好,是因为找准了以改善民生撬动跨越的契合点。
去年6月16日,我省“一主八辅”机场建设布局中的第四座机场德令哈机场正式通航。“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完成西宁市和格尔木市机场的改扩建之外,完成了德令哈、花土沟、果洛、祁连4个支线机场建设,同时把其后机场建设目标锁定在青海湖和黄南。
“空中走廊”向藏区不断延伸的同时,通州高速公路、兰新铁路双线、大电网进玉树等一大批事关藏区跨越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都在紧锣密鼓中相继建成。多年不遗余力地投入赢来“收成”,以前在藏区视为难题的水、电、路、话、广播、电视……都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路途中,引领藏区冲出了地域的封闭,传袭观念的束缚,带起藏区的整个“身心”,在快速拉近与外部的距离中,冲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跑线”。
伴随着去年1月正式启动的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生态保护在引向纵深中,生态环境恶化减缓,区域经济在转型中发展,藏区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这本身就是跨越的另一种“姿势”。
民生优先,和谐幸福藏区为跨越展开双翼
藏区的和谐稳定助力全省的发展大局,藏区的幸福美好无疑为整个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添加了提速的宝贵能源。
带着深厚的感情改善藏区民生,提高藏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以“流淌”在藏区的幸福暖流,为藏区实现跨越发展鼓起风帆,以感情的“软件”支撑发展的“硬件”,理念的跨越带来了发展的跨越。
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的省份,就是这样一个外人眼里的“穷省”,每年把近八成的财政投向藏区的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上,“以小财托举大民生”,民生上的长期“舍得”换来的是藏区跨越发展的“凌空一跃”。
去年12月,随着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最后一户无电藏族牧民家中通电亮灯,兴海、同德、共和三县41000群众,从此告别了酥油灯照明的历史。此外,人畜饮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吃水难、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等一系列难题的化解,藏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和区域的发展同步实现了向前跨越。
促进藏区青年就业、游牧民定居房、城乡居民医保等惠民工程,农牧民从中广得实惠,群众的幸福指数提升了跨入发展的高度。近两年,青海藏区六州累计完成全社会投资1778亿元,年均增幅56.4%,藏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民生为要,为实现藏区跨越发展“激活”内生力
如果说改善民生的一项项举措如一股股清泉滋润了藏区的每一寸土地,那么,在引领藏区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伸出的援手,则是牵着藏区以开放的胸怀、发展的理念,挺起“腰杆”,迈开步伐向前追赶,在为实现跨越发展中积蓄了潜能和活力。
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一路顺利展开;争取了国家差别化光伏电价政策,为光伏产业持续发展赢得了空间,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海北、海南、黄南现代农牧业实验区建设风生水起,有力带动了一批藏毯、肉食、乳制品及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生产项目,25%的纯牧业村建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青海湖景区、黄南国家级热贡文化示范区,玉树康巴藏文化风景区,果洛格萨尔生态文化保护区等在提速前行中,以高原生态旅游业作为藏区现代化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使旅游业成为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将打造全国知名的高原绿色和有机农畜产品基地。国内首次设立的以藏族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黄南藏族自治州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在以文化的名义引领经济发展的跨越……
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社会稳定局面。(刘法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