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民生 精彩之笔:四年攻坚,扶贫开发铿锵挺进

15.02.2015  09:56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政府矢志追求的目标。

  “十二五”以来,面对全省贫困面广人多、脱贫难度大、收入差距大、生态保护任务繁重等新问题新形势,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铿锵挺进。短短四年,财力并不强大的青海,投入扶贫资金63.6亿元,上百万贫困人口直接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并从中受益,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5.6万人,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是全省扶贫成效最大、减贫进程最快的时期。

  这是全省上下对“贫困”这个民生短板合力攻坚的最直观表现,更是全省农牧区贫困人口走向共同富裕的有力见证。

  这更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源自省委、省政府狠抓扶贫开发这个民生之重,坚持精准扶贫和区域扶贫攻坚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使得全省扶贫工作形成了“帮扶一方,造福一方”的喜人局面,农牧民脱贫之路正越来越宽广。

  家家户户青墙红瓦,清一色朱红色铁大门,村中央崭新宽敞的综合办公服务中心让人眼前一亮,亭台前、健身广场上,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休闲、娱乐……西宁市湟源县波航乡麻尼台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村104户354人,从离县城十几公里远的脑山搬到离县城不远的公路旁。

  从之前简易的土房子,搬到现在的封闭式新房,加上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以易地搬迁工程为平台,村里人过起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通过援建项目、生活资助、物资捐助等有效形式,我省使越来越多地区的贫困村不同程度存在的生活难、用电难、行路难、就医难、文化活动难、增收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最终还是要解决发展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结合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成果,把最贫困的村和最贫困的人口,列为扶贫对象,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而产业扶贫,正在成为我省扶贫攻坚中最有效的“利器”。

  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我省围绕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根据当地自然禀赋和区域特点,建立特色产业扶贫基地上千个,初步形成了马铃薯、特色林果、高原生态畜、蔬菜、饲草种植、中藏药材和奶牛七大特色扶贫产业,在实践中总结出最受贫困户欢迎的产业开发模式,如股份合作型、集体经营型、企业带动型、联户经营型、土地流转型等不少模式。这些不同模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每村明确1至2个主导产业,做到了县有产业扶贫规划、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项目。

  通过产业这根“红线”,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精准对接,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

  比如,依托河湟谷地光热水土匹配条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重点扶持民和、乐都两地发展以温室大棚蔬菜为主、露地蔬菜为附的蔬菜种植产业,人均实现增收在4000元以上。

  从搭建“跨越平台”,到促进“产村相融”,再到实现“造血共赢”,提高“增收技能”,在不断实践中,全省的扶贫开发路径不断清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致富能力也不断提高。

  贫困是青海最基本的省情。注定,消除贫困更是一场持久战。

  2015年,我省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将力争贫困地区农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平均增速,全年减贫20万人,全面完成“十二五”减贫目标。

  眼下,全省上下扶贫攻坚战犹酣,正凝心聚力赶走贫困这个青海与全国同步小康进程中的“拦路虎”。我们有理由相信,我省更多贫困村的面貌会得到改善,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张海虎)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