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展新姿——青海民间艺术文化保护发展综述
在省博物馆的展厅,有一件舞蹈纹彩陶盆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注意——彩陶盆内壁绘有三五组五人手挽手的舞蹈形象,栩栩如生……它静静地被安放在陈列窗内,无声地诉说着远古时期青海河湟地区一段载歌载舞的画面,还原着青海高原传统民间艺术的溯源。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三江之源的神奇之地。自古以来,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民族和睦相处。他们共同建设家园,共同创造青海的历史,共同培育了青海灿烂丰富、多元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使青海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华夏文化的宝库”。
民间艺术绽放异彩
盛夏,周末,傍晚。
在西宁市中心广场百姓大舞台,记者被声韵婉转、曲调高亢的乡土风味音乐所吸引。循声望去,舞台上正在进行青海地方曲艺展演。青海越弦、青海平弦、西宁贤孝、青海搅儿等各种地方曲艺技艺让人叫绝,艺人们唱念做打、碎步走跳间传达着青海本土乡野生活的生动情景,引得观众掌声阵阵,赞声连连……
这是青海民间艺术长期得到充分涵养,结出丰硕果实的一个剪影。
土族宴席曲、康巴拉伊、玉树民歌、青海藏族唱经调、蒙古族民歌、青海花儿、撒拉族民歌、回族宴席曲、青海汉族民间小调、民和土族婚礼曲……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是没有“头衔”的民间艺术文化,都以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光彩,犹如串珠,争奇斗艳,为大美青海增添着独特魅力。
“民间艺术是我省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也是青海民间文化的最大特色,深受百姓喜爱。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凝聚着千百年来青海高原先民们的文化和精气神,串联着青海历史文化的时光转换,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
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告诉记者,每逢节庆、大小节日、闲时周末,在城市广场、田间地头、辽阔草原总能看见民间艺术活跃的影子。
记者了解到,在青海这样一个高山大河、草原戈壁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兴替更迭、各文化交流荟萃的人文环境中,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民间艺术在多民族间共荣共生,是各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和睦共处的桥梁。
让民间艺术“活”起来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吾勤广场,一场名为《赛马称王》的格萨尔藏戏正在上演。演员们身着古代藏族武士装,举手投足间酝酿出远古时期庄严肃穆的氛围,古老的藏语唱腔在广场上空弥漫开来。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演员都是甘德县德尔文村的牧民,表演者涵盖了新老"面孔",有稚嫩的小学生,也有老艺人。原来,在德尔文村,几乎人人都会说唱格萨尔,说唱艺人层出不穷,著名者甚至享誉果洛乃至整个藏区。
在时代的变迁中,青海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也经历了盛极转衰再到如今重放异彩的过程。
省文化新闻出版厅非遗处处长邓福林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十分重视对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采取了很多措施。
“对传统优秀民间艺术,我们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断积极采取措施,对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单位,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培训;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各地民间艺术进行展示,提高民间艺术水平,促进其发展、创新;搭建平台,让更多群众了解传统民间艺术,让更多人喜爱它、并享受它。”
邓福林说,从2006年以来,我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近亿元,用于支持六州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改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条件,开展带徒传艺,给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1万元的传习经费补助。2012年,我省财政设立400万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给予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5000元的传习补助。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注重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对于传承比较困难的民间艺术,从政府角度大力扶持,给予资金、培训,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演出机会,让队伍在参加表演的过程中,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民间艺术‘活’起来!”
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民间艺术的氛围
为了让青海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仍能熠熠生辉,我省全民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行动开始酝酿。在政府牵头组织下,全社会开始形成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良好氛围。
据记者了解,经过全省各级文化部门的辛勤努力,我省民间艺术呈现出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传承的良好态势。
如青海特有的地方曲种“青海下弦”,随着社会文化传播方式和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也遇到了濒临消亡的尴尬。资料缺乏,传承人少,演出市场萎缩的问题十分突出。
为使这朵濒临失传的艺术奇葩有效地保护传承下来,省文化馆把搜集、整理资料作为开展工作的突破口,采取从民间、社会流传资料中征集、整理,艺人传唱时记录的方法完成了“青海下弦”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还选定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徒弟对所有唱段进行了全面录音,准备出版发行。此外,还建立了传承基地,多次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下弦演唱培训班”……
这是我省保护民间艺术所付出艰辛努力的一个缩影。
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正在全面开展。我省对玉树民歌、海西蒙古族民歌、玉树卓舞等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建立完整的档案;设立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整体保护;以文化与旅游融合为载体,鼓励和引导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民间艺术非遗项目进入旅游景区展演;多次组织参加全国乃至世界的展演活动……
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国家级、省级项目名录为龙头、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保护方式多元化的传统民间艺术保护机制已在全省初步建立。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全省文化部门将不断推动青海民间艺术“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品牌,让青海大地上的民间艺术瑰宝生机盎然,光彩永久。(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