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连年改善有它的功劳
山东省建成人工湿地150多处,总面积达37万亩 ◆本报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 见习记者 桑志朋 徜徉在山东省临沂市武河湿地,只见一望无际的芦苇迎着秋风摇曳,碧水涟漪间,鱼翔浅底。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污水汇合处,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河水都是一片黑红色。从“酱油汤”到“芦苇荡”的嬗变,是山东省探索建立“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真实见证。 近年来,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构建水污染防治大格局,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探索走出了一条“治用保”系统推进的流域治污路子。 数据显示,2015年,山东省控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分别降至23.7mg/L和0.91mg/L,与2010年相比分别改善了19.0%和54.6%,全省水环境质量连续13年改善。 据了解,武河湿地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内原生态保育区面积为1.5万亩,总投资约3亿元,共栽植苗木12.1万株,水生植物1046.9万株,地被植物20万平方米,形成了“一个一个滞流塘、一片一片莲藕汪、五颜六色水植物、一望无际芦苇荡”的美丽景观。 武河湿地共分为南涑河和陷泥河两大功能区,南涑河功能区为并联两组各3级布水,陷泥河功能区为9级串联布水。在进水水质为Ⅴ类的情况下,经过湿地10天左右的循环净化后,出水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的排放标准。武河湿地有效解决了罗庄区、兰山区、高新区300多万人口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流经陷泥河、南涑河的尾水净化问题,日可深度处理河道废水40万立方米,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2920吨、氨氮292吨,节约污水处理费用约3300万元。 淄博市着力打造“工业点源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污染治理综合体升级版。市环保局工会主席刘玉祥说,全市目前已建成河道型人工湿地35处,总面积达到7000亩,完成桓台环科污水处理厂和猪龙河入湖口配套等两处“潜流+表流”湿地的建设,柳泉湿地等5处“潜流+表流”人工湿地正在建设中,另有3处已经列入规划。大力实施河道、湖泊生态修复,投资4.3亿元实施了马踏湖生态蓄水和入湖口人工湿地工程。 截至目前,山东省已建成人工湿地150多处,总面积达37万亩。 相关链接 山东试点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 早在2012年,山东省环保厅就对全省河流底泥污染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随后选取了几处河流作为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试点的河流包括沂河沂水段、淄博的孝妇河和烟台的界河等3处。 在临沂沂河湿地的一角,记者看到潜流湿地中有大量颗粒状的陶粒,并按颗粒大小规律沉积。山东省环科院底泥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的马涛告诉记者,这些陶粒正是附近河流底泥治理后循环利用的成果。“采用一种基于粒径分布的重金属污染底泥处置方法,通过泥沙分离,将底泥各组分进行分类筛选,对筛选后粒径介于0.3mm~2mm之间、符合陶粒利用的底泥进行了陶粒烧制利用。” 据了解,沂河沂水段底泥处置及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沿沂河河道上下游各1300米的河段进行底泥处置,河道宽度100米~500米,底泥厚度0.2米,底泥总处理量多达16万立方米。有杂物清除、底泥疏浚、泥沙分离、泥浆脱水减容、固化稳定化、尾水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场地恢复等8项工序,工程投资2654万元。 这一项目是省环保厅、省财政厅联合确定的重点项目,通过对沂河污染底泥的生态治理,摸清底泥处置相关技术参数和治理成本,制定底泥处置相关技术规范和推广依据,为实施全省底泥处置及生态治理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