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源头,踏出乡村振兴铿锵足音

16.01.2019  02:11

东部的田野,是远近闻名的粮仓;西部的牧场,长满了畜牧业发展的“希望”;南边一座座整齐的农家别墅错落有致;北边的美丽乡村游人如织……

回望2018年的发展之路,青海大地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

从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到推动乡村振兴区域布局;从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支撑,到拓宽实现生活富裕渠道;从建设幸福宜居新家园,到推进乡风文明大行动,我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踏出了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

新高度:加强组织领导,筑牢乡村振兴新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8年年初,省委省政府从省情和乡村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并制定印发了《2018年全省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

两份接地气“沉甸甸”的文件背后,彰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走好强化顶层设计的第一步,紧接着,就是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落实省级负总责,市(州)、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成为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2018年3月21日,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的谢长青家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西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宣讲干部宋晋辉和刘卫峰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送”到他们家里来。

数据显示,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省委省政府抽调省、市(州)、县(区)、乡(镇)四级干部近14000名,深入基层开展“两讲三促”百日活动,重点宣传解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

一方面,是开展政策宣传,另一方面,是科学编制规划,随着《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各市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抓紧制定,县、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同步推进。

乡村振兴,村党组织是核心。

全省各地将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放在首位,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提高战斗力,继续推进农牧区“三基”建设,基层党组织发挥主体作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启动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力争到2020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零收入”村。

去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明确“州级清零工程启动资金”共计2.5亿元,295个行政村全部落实60万元以上的村级产业发展资金,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发挥集体经济发展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党支部书记华格加带领村“两委”班子谋产业求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短短几年间,由远近闻名的“问题村”变成了争相学习的“先进村”。

新作为:推动产业融合,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产业兴,事事兴。

推进乡村振兴,首要的切入点就是“产业兴旺”。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成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拉格日村,当地牧民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泽库县更是从“拉格日”模式中获得“灵感”,提出坚定不移走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

在青海,除了纵向延长产业链,横向的一二三产融合之势格外引人注目。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家园变公园,牧区变景区。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村是我省实施乡村振兴的一个“样板区”。这个集田园景观、森林资源和地域藏乡风情为一体的小村子,通过将土地流转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成功打造“边麻沟花海农庄”。

业旺、村美、民富、人和。

这样的乡村振兴故事在全省各地不断上演——

海南州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牧业建设的任务和构建“三大产业经济带”总体布局,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扶贫工作,突出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牦牛、藏羊、青稞、油菜、冷水鱼、牦牛奶、枸杞“七大”产业联盟,提速农牧业转型升级。

海西州都兰县始终坚持产业园“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建设导向,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产业、优化结构、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深化改革、联结利益,产业园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都兰县枸杞产业园建设成效显著。

西宁市城北区重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加快培育农旅融合“新业态”,按照“园村结合、园园结合、农旅结合、文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一批新兴农村保鲜库、苗木培育基地及示范街区,形成特色花卉苗木生产精品园区。紧紧围绕乡趣园、“河湟古韵文化一条街”、大堡子镇休闲观光综合中心等系列农旅重点项目,进一步挖掘展示北区独有的乡村文化,培育北区农旅融合发展“新引擎”。

建特色园区、壮优势品牌,各乡村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布局产业……全省各地已然呈现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

新气象:实现全面进步,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以前总盼着过城里人的生活,没想到现在,我们的村里的条件这么好!”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通村水泥路平坦宽敞,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干净整洁。“美丽乡村”四个字已经成为了村民们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新变化。

值得称道的是,班彦村不仅仅是村容村貌的变化。小小的村子里,有一套自己的规矩。每户每天都要打扫卫生,并把垃圾统一倒到指定的垃圾收集点,按照本村的卫生评比制度,每年都会评选表彰40户“五星级文明户;村上成立保洁工作队,保洁员每天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每周由垃圾清运车运送垃圾到填埋场进行处理。

不难看出,美丽乡村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

2018年,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深入开展全域环境整治行动,改善人居环境。集中治理垃圾污水乱倒、生活农机具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突出问题。发挥党员干部和群众主体作用,形成了全民参与全域环境整治的局面。

在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各村实行环境卫生包保责任制,党员干部自愿带头认领责任区,亮身份,作承诺,率先抓好自家房前屋后、左邻右舍的环境卫生,还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包保责任制中来;

甘子河乡达玉村村民全国最美志愿者——尖木措自发组织村民在环湖周边捡拾垃圾;

……

通过大力开展“美丽庭院”、卫生清洁户评比活动,调动了全县农牧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也形成了大家参与环境整治、人人保护环境的新风尚。

前不久,家住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峡门镇峡门村的白才旦家里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儿子结婚了!在文明新乡风的影响下,他们一不请婚庆司仪,二不盲目攀比。在结婚当天,请驻村“第一书记”主持婚礼,婚宴酒席平均下来每桌不到六百元。

这样的改变绝非偶然。为树立文明新乡风,去年4月,民和县印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在中川乡向阳村率先开展试点,成立“向阳村红白理事会”,通过村民议事、制定规范了《婚事新办新风新规》《丧事简办新风新规》,对全村红白办事涉及的礼金、规模、档次、流程等作了规定,并相应制定了约束条款。

得益于“文明乡风”的“吹拂”,一个个“美丽乡村”正加快建设,生态宜居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写照,文明更是一抹靓丽的底色。

如今,青海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