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沙珠玉的绿洲梦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荒漠化防治工作小记
沙珠玉藏语为“四方地”,以境内的方形孤山(藏语称珠玉岗)而得名。由于地处共和盆地沙漠地带,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6级以上大风日为50天、沙尘暴日20天,是海南地区有名的“风库”。上世纪80年代,黄沙连片,四处干涸,水资源严重匮乏是沙珠玉的真实写照。每年春季一刮风,黄沙漫天,海南的群众都会戏谑地说这样一句话“沙珠玉的亲戚又来了。”
8月6日,当记者一行走进共和县沙珠玉乡时,满眼绿色,再也看不到当年风沙满城的情景了。
治理前的沙珠玉乡
治理后的沙珠玉乡
气候恶劣当地人生活贫困
素有“风库”之称的沙珠玉有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7.5万亩,沙漠从沙珠玉河谷呈3条带状由西北向东南随风移动,一般沙丘年移动速度在8米至10米左右,在沙珠玉,农田、灌渠、农舍被沙掩埋是屡见不鲜的。记者在沙珠玉采访时听到这样一故事: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太阳下山了,一阵大风吹过后,不少民房的院墙被黄沙掩埋。有一醉汉迷迷糊糊地沿着沙土走上了自家的房顶,结果摔死在家门口。
从这个小故事不难看出,沙珠玉干旱的气候,沙质地表和强劲的西风等自然因素,使沙珠玉地区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由于植被面积的不断下降,使得水土流失加剧,流失总面积达到306平方公里,占辖区面积的54%。
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条件的恶化,让沙珠玉地区的群众只能靠天吃饭。春天种下去的新苗,一阵狂风之后,至少10%的地要重新补种。该地区地下水位在15米至40米,地表水域干涸,形成了沙化与干旱的恶性循环。原本保障全乡农业生产和防风固沙的生命河——沙珠玉河,也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不复存在了。天然草场初级生产力和载畜量越来越低,使该地区农牧业的生产水平长期低而不稳,由此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贫困面不断加大,贫困程度也在加深。
治沙有效沙漠披上绿装
为了解决该地区沙化严重的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林业部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40多年的艰苦奋战,沙珠玉乡已集中建起了247条总长130公里的农田防护林带,建成了围护3万多亩农田、村庄、滩地的绿洲。沙珠玉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高寒干旱沙区治沙防沙示范样板之一。
多年来,各级部门对此高度重视,积极采用工程治沙、造林等方法,综合有效地治理了草原沙漠化等生态退化问题,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沙珠玉各族群众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防风治沙植树造林活动,较好地解决了沙害问题,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基本上实现了“人进沙退”的目标,多次被评为全县、全州、全省、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单位,在国内外治沙防沙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沙珠玉曾一度成为青藏高原上著名的沙漠绿洲。
到目前,全乡林木总面积23766亩,其中林地9268.5亩、灌木林9246亩、未成林5281.5亩、苗圃200亩、退耕还林地7426亩、退耕还草地1502亩,近3年来更新林带57条。全乡拥有注入式调节水库一座,总库容1080万立方米,引水渠4.1公里,输水干渠40.5公里,支渠153.05公里。
科学治沙解决生态问题
1958年,沙珠玉治沙试验站成立,实验区面积12870亩。1976年4月,沙珠玉完成“渠、路、林、田”四配套统一规划设计,此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国家生态治理一、二、三期工程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治理项目,使生态治理工作取得了全新的进展。近50年来经过几代治沙科研人员和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初步形成了以封沙育林草区、固沙试验田、农田防护林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沙珠玉治沙试验林场防护林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体系。
沙珠玉治沙试验站最早采用的是机械固沙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模式,利用柴草、秸秆、黏土、织物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阻隔网格,在网格内种植沙生植物,通过增大沙地表面粗糙度,达到降低地面风速和控制风沙流动的作用。由于沙珠玉地区冬春季吹西北风,夏秋又成了东北风,沙障的规格和材料都影响着治沙效果,经过科研人员无数次的实验,1米见方的网格,采用麦草做沙障的效果最佳。
2013年,治沙试验站的科技人员发现早年的治沙方式,既耗水又耗人力,后学习内蒙治沙经验,通过改良,利用水压把沙土冲开一个深度能控制的洞穴,然后进行插干造林。不但节约了2/3的用水,而且造林速度快,林木成活率高。
当记者爬上珠玉山顶时,看见成片的树林环绕着珠玉山。沙珠玉治沙试验站站长杨德福介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累计治理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近1万亩,沙珠玉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根据2012年气象观测数据显示,沙珠玉地区6级以上大风天气比以前减少12天,当地农田受灾面积减少了40%。吹入龙羊峡库区的运沙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记者看到,在夏天天气好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来沙珠玉游玩,看到眼前如此美丽的风景,游客们赞不绝口。杨德福望着眼前这片绿色林海坚定的说:“拥有绿水青山,就有了金山银山,就有了群众生存的基础。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工程治沙和水利渠道设施建设的力度,让每一名群众都成为绿色生态的保护者和建设者,从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得到巨大实惠。
治沙固沙百姓受益不少
“我们祖辈六代人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那时连一棵树都不见的沙漠到现在的林海,我们是治理生态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过去只要刮风,天就像黑了一样,黄沙乱飞,第二天就能扫出四五背篼的沙子,现在树多了,生态建设的好,刮风再也没有出现过与以前一样的现象。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我经营着一家农家院,日子比以前好多了,过去怎么也想不到,如今会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家住沙珠玉乡的张肖龙欣慰的对记者说。
家园变绿了,环境变好了,当地牧民群众防沙治沙的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也逐年提高,村民自发组织治沙队伍,沙珠玉治沙试验站与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荒漠化防治与研究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结合当地实际,创造了劳动就业机会,提高了附近群众的收入。
多年以来,沙珠玉为高原干旱荒漠化地区防沙治沙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理之路。眼下,沙珠玉荒漠化监测也成了全国荒漠化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工作主要包括对沙珠玉地区荒漠化成因、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开展调查研究,对各类荒漠化土地进行科学和有针对性地分析评价,为地方各级政府制定防治荒漠化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沙珠玉群众世世代代的绿洲梦已经不再是梦,沙珠玉正如荒漠中的一颗绿色宝石,呈现在世人眼中。
技术人员在查看草籽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