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一江清水向东流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评述之一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这是我国乃至全亚洲的生命之源、文明之源、绿色之源。
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年均出省水量近600亿立方米,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
正因如此,三江源地区生态显得尤为重要,三江源地区生态“打喷嚏”,全国生态系统都会“感冒”。因此,我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民生也在生态。
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我省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为我省更好地保护三江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唱响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战,以青海的山青、水绿、天蓝建设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因地制宜,差别化、综合化保护治理
曾几何时。“千湖之县”的玛多县湖面萎缩,湖泊数量骤减,上千条河流、溪流干涸,草原黄沙滚滚;“野生动物的天堂”的可可西里,高原精灵数量也从10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贵南黄沙头黄沙蔽日,不断吞噬草原、耕地、公路……面对如此多的复杂问题,三江源生态告急。
面对三江源地区不同的生态问题,在国家顶层设计下,我省根据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因地施策,差别化、综合化保护治理。
黄河源区保护冰川雪山、高海拔湖泊湿地、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突出对黑土滩、沙化地及水土流失区修复;长江源区保护冰川雪山、高海拔江河湿地、草原草甸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突出中度以上退化草地、沙化地及水土流失区修复,打造“野生动物天堂”;澜沧江源区保护冰川雪山、冰蚀地貌、高山峡谷林灌木,突出对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和退化草地及水土流失区修复,加强对雪豹等野生动物保护,塑造国际河流源区探秘胜地。
三江源生态保护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那就需要我们区别对待,分类治理。共性表现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了黑土滩治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封沙育林草、湿地保护、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生态监测、科研与推广、科技培训等项目。
共性下又存在各地的特殊性。黄河源区域重现昔日千湖美景,长江源区应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做铺垫,打造野生动物王国,澜沧江源区域的杂多县,作为雪豹之乡,应义不容辞地保护好雪豹这个“明星动物”。
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党委书记尕塔对三江源生态变化有最深的感受。“以前措池村深受沙化侵害,一个月时间沙漠就会向前推移15米,通过三江源防沙治沙项目,我们种上了沙柳,沙漠吞噬草原的现象已经遏止住了。”
以生态政策撑起三江源的“绿”
4月13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中办国办印发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实施,这既是筑牢“中华水塔”的重大历史使命,又为更好地保护三江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时间追溯到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拉开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壮阔帷幕。工程启动实施后,先行制定、颁发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八个管理办法和细则及各行业管理章程,使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轨道,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了支撑点。
我省深入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建立了由项目实施区州、县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实施责任制,制定了三江源项目档案管理规范、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生态移民土地购置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从中央到省上,再到三江源地区的各州县,纷纷制定了三江源保护的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这些政策规章制度无疑是三江源这项旷世工程的航向标。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建成国家公园的“三步走”工作目标,更是为三江源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治多县索加乡党委书记旦争才仁说,有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及规章制度的支撑和倾斜,我们这些基层的建设者就会放手去干,在政策支持下保护好三江源,为国家公园建设出把力,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守护好三江源的绿水青山。
正是如此,不论今后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还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地区需要的就是更多生态保护的政策。
利用独特资源让人人参与生态保护
众所周知,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第三极,众多独特资源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其中最大的资源就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如何做好生态文章,利用独特资源促进保护。
可可西里是“高原精灵”藏羚羊的栖息地,每年6月,成千上万的藏羚羊会迁徙至卓乃湖产羔。藏羚羊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三江源地区特有物种,在保护藏羚羊的同时,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藏羚羊保护的行列,进而对整个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起到保护作用。
还有澜沧江源区的杂多县,这里是雪豹和金钱豹等高原特有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尽管这些猛禽袭击牧民的牛羊,但是牧民们依然是保护这些野生动物。在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同时,也参与到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中。
虫草资源是三江源地区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何在虫草采集和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那就是要在虫草分布区域建立虫草保护区,引导牧民采挖后采取回填、清理虫草采挖区垃圾等做法,系统性地保护好冬虫夏草资源。
通过十几年的保护,如今的三江源又是什么样呢?
水涨了。距离相近的两个湖泊汇成一个大湖,玛多县千湖美景重现,一眼望去,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镶嵌在草原上的蓝宝石。
草绿了。黑土滩和草原沙化得到了遏制,走在长江源头第一县的嘎嘉洛草原,几乎看不到一处沙化的草原,黑土滩上也都种上了草籽。
湿地面积大了。云朵飘过一场雨,涨满了水的湿地重新形成一个湖,据统计,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后水体与湿地面积净增加279.85平方公里。
野生动物随处可见。藏羚羊成群嘻戏,野牦牛撒腿奔跑,“雪山隐士”雪豹多次光顾杂多县城。
文章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