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东方 潮涌江源 ——写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江源平
1
潮起东方,潮涌江源。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华大地发生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变革。”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发展腾飞,省委省政府带领600万青海人民上下求索,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一往无前,奏响了改革开放的激昂乐章。
40年,这是一段取得“史诗般进步”的历程,也是一个“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例子”。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让一个古老的国家焕发出奋斗的神采,让十几亿人为梦想持之以恒,让40年的时间里曙光升腾、万物生长,激荡起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
40年改革开放,也令每一个高原儿女强烈感知:青海经济社会实现了伟大跨越,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青海也必将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提出了“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奋斗目标,为我们继续前进指明了新方向、拓展了新视野、带来了新机遇。
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引领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谋划未来发展,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高原儿女一步一个脚印,用热血和激情谱写着青海发展的壮美史诗。
2
青海的发展,有历史契机,更有主观努力。
回望来路,40年,青海走过了怎样的一个时代?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这个时代?
有人说,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翻天覆地的时代;有人说,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变革与重构交织、海水与火焰交融的时代。
这是一个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的时代。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严密部署、创新举措。
这是一个发展层次不断提升的年代。涩西兰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到青海钾肥百万吨项目开工建设,再到拉西瓦水电站开工建设……我们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增后劲,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显现,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区域发展各具特色。
这是一个发展优势逐渐显现的年代。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湟鱼洄游季探秘青海湖》大型新闻直播节目播出,青海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强化环境综合治理。
这是一个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的年代。生态文明制度、司法体制、医药卫生体制三大“国字号”改革试点持续推进……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红利弥补发展短板,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
这是一个发展成果更多惠民的年代。玉树巴塘机场竣工,平西高速通车实现青藏高原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青藏铁路铺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保障正在从低水平广覆盖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进,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这是一个发展环境愈发向好的年代。青洽会、环湖赛、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西宁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不断形成,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日益巩固。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光荣与辉煌,也留下追问和思考。
3
如同春雷唤醒大地,改革开放书写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篇章。不舍昼夜的改革开放历程,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铺展开一条通往复兴的中国道路。而江源儿女,在这条“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在前行的同时,我们在思考,这40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我们从短缺经济来,到充裕经济去。犹记得当年国家物资匮乏,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物资更是如此。商品种类不多,却还要凭票购买。而今,票证与物质匮乏一起成为记忆,哪怕足不出户,只要有一部手机便可买到各种商品。改革开放的快车,以其一往无前的冲劲,让我们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我们从温饱不足来,到全面小康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0.7万人,贫困发生率首次降到个位数。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开汽车、住楼房,高原群众过上了宽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们从偏居西部来,到走向世界去。从名副其实的经济落后地区,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盐化工业产业链,到形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药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产业链,我们早已走出了西部一隅,逐步走向世界。事实证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敢叫日月换新天”,只有打破旧的桎梏“杀出一条血路”,才能大踏步赶上新时代。
我们从封闭落后来,到开放包容去。以青洽会、环湖赛等节会活动为媒介,青海顺应全球绿色发展的大趋势,敞开大门,“走出去,请进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包容自信的姿态,与更多的国内外客商和友人牵起了共谋发展的友谊之手,开创互利共赢新格局。我们始终迈开大步走向世界、敞开怀抱拥抱世界,只因相信,“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在时间面前,人类的想象力总是存在着边界。一组数字的对比,让改革开放“光阴的故事”更富吸引力——
1993年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2008年迈上千亿元台阶,2013年突破了两千亿元大关,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4.83亿元,比1978年的15.54亿元翻了7.4番,比2010年的1350.43亿元翻了近一番,比2012年增长51.7%,1979-2017年年均增长9.1%;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3.6∶49.6∶26.8,调整为2017年的9.1∶44.3∶46.6,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14.5、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累计提高了19.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
2013-2017年全省公共财政农林水支出累计1020亿元。2017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4.10亿元,比1978年增长3.2倍。农业机械总动力470.63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7.9倍;粮食产量自2008年以来稳定在百万吨以上,比1978年增长11.5%;油料产量增长5.5倍,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7.6倍,肉类总产量增长5.4倍,牛奶产量增长1.9倍,水产品产量增长3.7倍。
……
曾经偏僻落后的青藏高原,在40年的时间里奋起追赶、拥抱现代化,激发出令人难以预想的向上动力和发展活力。4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轨迹。我们,在踏上改革开放这条“船”的那一刻,便乘风破浪,驶向光明的远方。
4
风起云天,潮涌江源。
以1978年为起点,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启了走向复兴的壮阔征程,年轻的人民共和国迈向大踏步追赶时代的现代化道路。而江源儿女更是勇立潮头,坚持将中央顶层设计与青海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蹄疾步稳”,亮点频现。
青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改革开放不能落后。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40年来,青海努力以改革红利弥补区位劣势,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为值得一提的,就是生态文明制度、司法体制、医药卫生体制三大“国字号”改革试点。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青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2014年,青海被国家六部委列入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出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形成了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和工作体系形成。
2015年,青海省力争通过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国家公园制度、建立生态文明评价和考核机制等重点改革,努力创建生态美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新格局,奋力开辟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花落青海大地。
青海是全国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也是试点地区中惟一的西部省份。12个先行试点法院、检察院按照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部署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有类似省情的地方提供借鉴。
医改关系到千家万户,成功的医改能够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新一轮医改工作启动以来,青海省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等7个方面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分级诊疗、大病医疗保险……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使我省闯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医改新路。2015年1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将我省列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
以三大“国字号”改革试点为抓手,青海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5
对于青海,“改革开放”四个字,是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一系列观念的更新、一系列行动的合力,是一段历时40年的上下求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全党必须抓紧抓好的重大任务。”对于青海来说,发展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咬紧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不动摇。
——地区生产总值跨上第二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跨过两个千亿元大关,全省总财力达到1650.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8%。
——“四个千亿元”产业、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已具雏形,循环工业增加值占比达60%,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落地我省。
——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建成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规上工业增长7%,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达到21%和16%,创下了清洁能源供电连续168小时的世界新纪录。
——粮食产量连续十年突破百万吨,有机枸杞产量居全国首位。服务业增长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1%。
——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增长20%以上。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1.6倍。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00万人次。电信业务量增长1.4倍,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0.8%。
——西宁做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吸纳与辐射作用日渐强大,海东撤地设市、玉树撤县设市……全省城镇化率提高5.7个百分点、达到53.1%。
……
我们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全省城市建设进入布局优化、多点支撑的新阶段,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人口的转移,促进了劳动力就业,方便了群众生活。
6
当一个个绿色奇迹在高原大地上次第绽放,我们距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又近了一步。
绿色奇迹一:可可西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并延续了大型哺乳动物大迁徙景观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实现了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
绿色奇迹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顺利,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开工建设,河长制全面建立,5622名五级河长正式履职。国土绿化面积突破26.67万公顷,为历年最多。
绿色奇迹三: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水域面积17年来最大,裸鲤资源量约为保护初期的30倍,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达到79%。
绿色奇迹四: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黑河出省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全省地表水优良比例达94.7%。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4%。
……
莽莽昆仑见证生态奇迹,三江奔流记录高原绿意。
砥砺奋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进展。全省上下从讲政治的高度,增强了保护好生态就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最大的贡献的思想认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积极探索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思路和举措,全省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青海的山更美水更清天更蓝草更绿,各族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青海绿色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7
民生关乎百姓安危冷暖。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这一重大要求,饱含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谋民生之利,办民生之事,解民生之忧,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
这是高原人民获得感越来越强的40年:
——2016年6月,我省连接四川、西藏两省区的牙同高速通车运营,结束了黄南藏族自治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同年10月,德令哈至香日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将柴达木盆地内的两大城市格尔木和德令哈连为一体,并与青海东部高速公路网络相互连通,构成公铁一体综合运输体系,使戈壁瀚海经济腾飞驶入了“快车道”;同年10月,茶卡至格尔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是我省首条双幅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
——同年,果洛机场、花土沟机场正式通航。与此同时,格库铁路、格敦铁路、格尔木机场改扩建、祁连机场等项目加快推进。“一主八辅”的航空网络布局加速形成。
——90.7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3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和11.1%。藏区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贫困家庭学生实现15年免费教育,新建3所高职院校,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实现突破,建成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和三江源民族中学。
这是高原人民幸福感越来越强的40年:
——全省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5%,三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县级广播电视台建设实现全覆盖。
——社会保险参保扩面任务全面完成,养老、医疗、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医改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健康青海2030”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1.7岁,各族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累计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房38.7万套,新建农牧区各类住房35万户,城乡近三分之一人口改善了住房条件。
——西宁市机动车保有量从1986年的1.3万辆到目前突破60万辆,平均4个人拥有一辆机动车。
这是高原人民安全感越来越强的40年:
——三年灾后重建,三江源头、雪域草原,一个崭新的玉树从地震的废墟上崛起。
——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
——平安青海建设扎实推进,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深入实施,形成了藏区依法治理的“班玛经验”和藏传佛教寺院管理的“三种模式”,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才能更多惠民。老百姓富起来了,才能生活得更有保障、更有尊严。
8
“两个生态”一起抓、“两个责任”一起扛。“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要求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同时,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我们记忆犹新:全省选树了尕布龙、廉福章、尖措等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化干部群众。新一届省委常委班子第一天上班就集体上北山学习尕布龙老省长的精神,在全省树立了鲜明的导向。
我们记忆犹新:2017年初,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千户湾村召开的低保动态调整会上,两名党员主动提出退让低保,在当地传为佳话。
我们记忆犹新:目睹追回的低保款上缴了乡财政,9户人家又拿回了自家的钱,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直沟村的村民们心中格外畅快,“现在,哪个村干部再敢向群众乱收费、在低保金上优亲厚友不公平,哪个就要栽跟头!”
我们记忆犹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组织代表佩戴党徽、开展会风会纪督查,代表到会率99.6%,为历次最高,中纪委、中组部向全国介绍了我省做法。
我们记忆犹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圆满完成,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明显加强,反腐败斗争深得民心,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不断夯实。
正是有了这种尽心尽力、务实实干的精神,党内政治生活的规矩立得越来越严,熔炉烧得越来越旺,环境营造得越来越好。
9
时光无声,岁月有痕。而岁月留下了太多鲜明印记,注定将成为青海发展的精彩注脚,更是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是青海发展实现伟大跨越的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是青海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年份,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年份。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谋发展、促改革、保稳定、强党建,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今年7月23日至24日,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省委再次作出“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时俱进贯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扎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青海的具体体现,深入实施“五四战略”,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之路,坚定不移推进和加强党的建设,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一优两高”,是青海发展必须遵循的路径,也正是紧要处的步伐。正如省委书记王建军所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出的题,我们要答好卷。
10
站得高,方能望得远。三江源、昆仑山是青海的标志。
谋划青海未来的工作,既要有三江之源的宽广视野,又要有昆仑之巅的博大胸怀,青海的大事不能办小了,青海的实事不能办虚了。
青海最大的机遇是政策、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厚的底蕴是资源、最强的动力是改革、最佳的路径是开放、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
与此同时,地处高原是青海的区位短板、发展不足是青海的现实之困、区域差异是青海的协调难题、转型缓慢是青海的发展瓶颈、人才短缺是青海的最大制约、社会治理是青海的压力所在。
分析优势潜力和短板不足,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发展。
我们应该看到,青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行,困难和希望同在,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青海在全国有分量、发展有基础、人少有优势、干部有信心、未来有前景,我们要凝聚一切智慧,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把奋斗目标、美好蓝图、治青方略变为现实,谱写出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青海篇章。
我们应该看到,精神是青海最宝贵的财富,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建设新青海,要有新精神。这个新精神,就是站在昆仑之巅、守望全国和世界的登高望远精神,就是交往交流交融、不断融入全国和世界发展格局的自信开放精神,就是维护民族团结、保护绿水青山、造福全国和世界的团结奉献精神,就是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激励新担当新作为的不懈奋斗精神。
新时代新青海,就要有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精神”,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放大“新精神”的内涵和外延,让“新精神”成为全省人民的共识,让“新精神”激励我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600万青海儿女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时俱进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书写好新时代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谱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
过去辉煌的奋斗历程,已经载入史册,美好的明天正向我们走来。(本文执笔苑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