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的东风——经济形势半年报之三

24.07.2016  14:10

  乘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的东风,2016年上半年,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脚步,铿锵前行。

  纵观今年上半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建议方案》制定完成、三江源二期建设完成2亿元、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纳入国家资金盘子,青海成为全国生态工程项目实施最多的省份……

  一项项生态工程掷地有声、一个个绿色项目有序推进,其背后,有从国家到地方的顶层施策,有关部门企业的落实配合,及民生民意的支持回应。

   生态建设驶入制度化轨道

   ——从三江之源到湟水之域的生态攻坚

  跨越几十年,历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综合工程……全省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显而易见。

  描“红”、点“绿”、抹“蓝”,从无到有,由荒漠到绿滩,这是一场“绿色”的攻坚战,更是一场重任在肩的持久战。

  从黄河源头的玛多扎陵湖,到长江源区的治多索加,澜沧江源的杂多扎曲,千湖美景再现、“黑颈鹤故乡”鸟类回归、草场单位草产量回升、高寒原始森林得到严格有效保护。

  今年4月,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率先迈出生态体制改革第一步。试点整合了园区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编制、职能及执法力量,建立覆盖省、州、县、乡的4级统筹式“大部制”生态保护机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以5年为期,向全国交出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今年4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构设置方案》等31项具体方案出台,从39.5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中划定最源头的12.31万平方公里,构建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一园三区”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曲麻莱县、治多县。方案提出了三步走的“125”工作目标:即一年夯实基础、两年完成试点、五年建成国家公园,到2020年前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针对当前执法监管多头管理的问题,青海省委、省政府从省州县相关部门划转编制354个,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将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等部门的管理职责进行整合,一改“九龙治水”局面,统一管理,将自然资产资源管理、生态保护规划、资源环境监管等职能并入管理局,行使对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的统一规范管理、统一用途管理。

  今年,在湟水流域一批涉及民生、引领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突破意义的重点项目将得到新建或续建,计划投资将达48亿元,项目涉及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河道建设、城市片区综合体开发、产业园区建设、再生资源利用等多方面。

   规划引领生态潜能不断释放

   ——不踩“红线”不越“雷区”,走生态先行循环发展之路

  早在“十二五”时期,我省便确立了生态先行战略路线,重点生态区域取消GDP考核,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各级政府负责人考核实行重大生态问题“一票否决”。在市州考核指标中,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指标由原先的5项大幅增加至10项……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进入2016年,《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建议方案》制定完成、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纳入国家资金“盘子”,积极淘汰化解落后产能及高耗能企业,以循环发展促生态修复。上半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9%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5%左右。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扩张,荒漠生态系统逐步向草地生态系统过渡,草地退化态势得到明显遏制,草地恢复速度明显高于保护区之外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有所提高、野生动物种群有所恢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对此,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农村经济与地区业务部主任、中咨集团北京生态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平感触颇深:“几年间,我十几次踏上三江源的土地,亲眼见证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水草丰美,草原辽阔,沙化防治有力,青海为全国作了好榜样!”

  今年,果洛藏族自治州组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项目总投资30228万元,计划年内完成投资22736万元。计划年内全面完成封沙育草、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项目,完成投资15303万元。

  与此同时,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也在持续推进,2012年底国家批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规划》以来,我省积极落实国家投资计划,并于近期正式被国家批复。仅2014至2015年,省财政累计垫资3亿元启动实施生态林建设、沙漠化土地治理、特色经济林果业、退化草地治理、湿地与冰川保护、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农村能源、森林草原防火、科技示范与推广、宣教培训等项目。

  在转型升级与合理增长之间,青海找到了黄金平衡点,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这便是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对此,今年以来,青海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文化产业,积极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商贸、光伏等产业,拓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之路,着力发展生态经济。

  与此同时,我省将体制试点任务落实与推动精准脱贫相结合,从园区范围内贫困户入手,新设置综合生态管护岗位7421个,与原有2554个林地、湿地单一生态管护岗位合并,组建了乡村两级牧民生态管护队伍,岗位设置总数将达到9975人;建立组织化管理、网格化巡查长效机制,形成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的组织体系,构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张蕴)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