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三江源国家公园:“绿富路”越走越宽敞

09.09.2022  19:00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王瑞欣 报道)生态管护员实现稳定增收、造林绿化也能增加收入进项、通过科技赋能打通致富新路……在青海,生态价值被无限放大,“绿富强”的综合效应也在不断扩大辐射面,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牢牢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生态管护岗位实现收入稳增长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管护站上,扎陵湖与鄂陵湖隔山相望,清澈的湖水只要有阳光透过,就碧波荡漾。生活在这里的才让加成为生态管护员已经4年了,获得稳定收益的同时,他亲眼见证着生态向好带来的联动改变。“孩子顺利上了大学,我们也住上了新房,每个月拿着生态管护员的岗位工资,有保障!”提到现在的生活,才让加信心满满。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里,像才让加这样通过生态管护员岗位获得收益的并不在少数。

  今年上半年,为全面落实青海省政府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青海省林局坚持将稳就业、保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克服疫情影响,通过印发《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管护员管理工作的通知》,督促各地认真做好人员聘用动态管理,优先选(续)聘脱贫人口为生态管护员,完善生态管护员管理制度,根据本地实际实行“一县一策、一乡(场)一案”,科学、多元、合理设置岗位,充分发挥“一员多能”作用,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联合省财政厅开展生态管护员现状专项调查,切实有效解决全省生态管护员多头管理、标准不一等问题,进一步促进生态管护员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其中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岗位4.99万人,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1.72万牧民人均年收入2.16万元。

   植树造林既改变环境也改变生活

  以工代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困帮扶贫困群体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青海,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以工代赈,不仅是因地制宜的重要探索,也是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力的重要举措。今年,青海省林草局通过制定下发《关于认真做好2022年度科学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落实先建后补政策,因地制宜带动村集体、合作社、村民参与营造林工程,重点鼓励引导脱贫村、脱贫户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持续带动农牧民群众增加家庭收入。

  上半年,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成功带动13.87万人在家门口务工,人均增收1395元,其中脱贫人口8650人,人均增收3893元,发放劳务报酬近2亿元。“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问题,照顾家的同时还拿上了工资,家里人都很高兴,也更加支持我外出务工。”今年45岁的郭兰英积极参与到村里组织的植树造林工作中,用自己的劳动获取了就业机会,实现了收入增长。

   增绿增收又增效 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家门口办起农家乐,借助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养殖形成特色产业……纵观近几年的绿色发展,青海省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以“增绿、增收、增效”为主线,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脱贫地区林草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草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林草生态产业,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实现增收。今年,省林草局还联合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成功举办“冬虫夏草鲜草季”活动,交易额预计超35亿元,有效带动了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切实保障了基本民生。

  不仅如此,科技赋能也硕果累累。据悉,通过开展“林草高新技术进青海”活动,我省已组建16个专家服务团、选派科技特派员120人,深入企事业单位、林区林场、农村合作社等基层一线,开展林草科技结对帮扶服务活动,引导鼓励农牧民群众创新创业。在科技支撑下,21名林草科技人员被国家林草局聘任为林草乡土专家,依托高海拔城乡绿化、中药材种植等科技推广项目开展人才交流和人员培训,今年上半年累计培训农牧民和林草技术人员约29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