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江源 守护家园 呵护公园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述评之四
你听,神怡的高原藏地,刚刚吹响了建设国家公园的嘹亮号角……
你看,可爱的高原儿女,此刻众志成城、摩拳擦掌……
筑梦绿色,这必定是一场持久战。
春来之时,希望的种子洒满三江源畔,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以5年为期,向全国交出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建设好国家公园、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除了顶层施策与体制机制创新,更需从制度保障到群众参与的自觉践行。
三江源之美,美在人心。
保护水塔,三江源重现碧水青山
让三江源翠绿万年,青海责无旁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建设和谐美丽家园,让各族人民诗意栖居。这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定的战略抉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挖,黄河源头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湖泊面积缩小,野生动物大面积消亡,导致自然灾害频发。2004年初,黄河源头鄂陵湖史上第一次出现出水口断流,长达5个月。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开始实施,三江源工程正式启动,禁牧封育,以草定畜,易地搬迁。同时,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
从此,三江源工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了10年。
10年过去,三江源头笑容舒展。鄂陵湖、扎陵湖水面共扩大99平方公里,玛多县湖泊恢复并增加到近5000个,黄河源头重现“千湖美景”。
由于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三江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也明显增加。藏羚羊、藏野驴、岩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栖息活动范围呈扩大趋势。10年,一点一滴的成绩来之不易,充分体现了从国家到地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也凝聚了无数三江源工程工作人员的心血。
如今,三江源的守护者们秉承着传统,不提空洞的口号,默默埋头于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实干中。
今年48岁的扎西尼玛,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诸多“生态守护员”之一,这个皮肤黝黑、高大腼腆的藏族汉子,立志用尽余生,为母亲河生态环境变得更加美好付出全力。
如果有人问扎西,做一名生态管护员有什么好?他定会用坚毅的眼神告诉你:是责任,是使命……
实施生态移民、禁牧政策后,父老乡亲背起行李、卖掉牲畜,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通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有的人则留下来,做公益岗位生态管护员。2012年12月,扎西也报名成为管护员队伍中的一员。
同全乡2000余名乡亲一样,扎西的环保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在扎陵湖乡,每个人都是义务生态保护者。
“我要时刻用生命维护自己的家园,让母亲河源头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生态’这座‘金山银山’。”
守护家园,只为“家人”
春访三江源,这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吹响号角的重要拐点。
深入果洛、玉树5县采访,十几天的溯源之行,我们感同身受:当地干部群众是江河最好的“守护神”。山林间的每一棵树,每一只鸟,都是牧民的“家人”。
千百年来,三江之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高原儿女,江源人民以信仰、坚守的力量,默默守护着这片富丽宝地,也许,他们不晓得“生态屏障”的深远意义,亦或许,不知三江流向何处、润在何方。
这一群群最可爱的人们,懂得感恩,心怀信念。
瑰丽的澜沧江源畔,丛林茂密、山涧水流,是金钱豹、马鹿、雪豹、棕熊、黑颈鹤、猴子、白马鸡、旱獭等数十种野生动物的乐园,这些生灵时不时会调皮地“光顾”山脚下的牧民家“做客”,为了寻找食物,棕熊会经常闯入牧民放牧的“冬窝子”寻找食物,年迈的雪豹由于捕食能力较弱,便将牧民养的牦牛及马当成“猎物”。
这是三江源头的百姓们最熟悉不过的场景。和杂多县昂赛乡牧人俄松一样,照顾和代养受伤野生动物是牧人们最荣幸的事。
“俄松,土登他们在路边发现了一只受伤雪豹,病的不轻,我们正在送去你家的路上……”今年1月的一天,俄松接到乡政府工作人员的电话,他放下手中的活,立即准备起来。
看着被同类咬伤,虚弱不堪侧躺在地的雪豹,俄松眉头紧锁,心像被扎了一般疼。
就这样,照顾受伤雪豹直至康复的“使命”就此开始。
在俄松细致耐心的照顾下,受伤雪豹一点点恢复了往日神气。
“雪豹在我家住了22天,直到身体完全康复后被放归山林。它是我的朋友,我希望它有空也能‘回家看看’呢。”
他们深深明白,这一片栖息着稀有野生动物的乐园,就是源头百姓千方百计守护着的家园。
呵护公园,一草一木皆是情
如何保护好三江源流域生态环境,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源头百姓有自己的承诺,也有自己的实践。
现代化寄宿制学校“垃圾换文具”、牧民自发成立的“环保小分队”、为保护野生动物定时巡山,驱赶盗猎分子,以及为宣传保护生态而驰骋于高原街头的“骑行一族”……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超市“垃圾兑换点”,每天都是一番热闹景象,孩子们将路边捡拾的塑料瓶、用完的作业本、不可回收垃圾交给超市营业员,便可以不花一分钱以“废物换商品”的形式,以自己的双手赚得文具、食品、用品。
在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超市“垃圾换文具兑换点”,高二学生旺姆和两名同学正抱着10个塑料瓶放在柜台前让工作人员清点登记。“自从学校设了垃圾换文具兑换点,我们都不用花钱买文具了,而且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捡了垃圾能换来文具、面包,不仅锻炼了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的能力,还能把在学校学习到的环保知识讲给父母听!”
这是一个高原小城中学传播环保理念的初衷。然而,群众自发保护环境的行动还不止于此……
“作为生活在澜沧江源头的人民,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通过多方面的环保教育,让学生将所学所授的环保知识带入家庭、带入社会,让保护生态的意识深入每个家庭当中。”校长蒙玛才仁谈起校园激动地说。
在一场春雪的洗礼后,空气格外清新,早饭过后,尕玛求加和他的队员们出发了,他们要去老县城向牧民们宣传低碳环保,绿色出行。
尕玛求加是杂多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一名公务员,去年,杂多县实施三江源清洁工程和生活垃圾分类,尕玛求加深受感触,他想用自己的行动,为保护澜沧江源,清洁美化家园出一份力。
2015年9月,“澜沧江源爱行轻骑协会”成立了。
协会成立仅7个月内,许多热爱环保事业的当地干部群众纷纷加入,从建会时的8人发展到了如今的18人,有干部、老师、牧民……其中牧民占大多数,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37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1岁。
如今,三江源头正在掀起着一场全民投身环保的绿色行动。
从长江源区的治多索加,到澜沧江源的杂多扎曲、黄河流经的曲麻莱,湖泊美景再现、草场单位草产量回升、高寒原始森林得到严格有效保护……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迈上了全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