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平文章:生态文明建设十问

16.12.2014  11:20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就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做出了部署,指出,全省上下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对青海要保护好生态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强化问题导向,坚持与时俱进,切实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那么,建设生态文明有何重大意义?面临着怎样的环境和机遇?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会不会影响加快发展和民生改善?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在这一建设中该当何为?……

  青海日报从今日起,分上中下三期推出江源平文章《生态文明建设十问》。敬请关注。

  “省委坚定地认为,有必要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青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切实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在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掷地有声的话语,传递了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强决心,表达了以人为本、实现永续发展的鲜明态度。

  那么,建设生态文明有何重大意义?面临着怎样的环境和机遇?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会不会影响加快发展和民生改善?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在这一建设中该当何为?……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回答。

   为什么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建设生态文明?

  战略决定思路,战略决定前途。面向未来,青海应当秉持怎样的发展战略?站在高处,青海应当选择怎样的发展思路?省委七次全会做出了响亮回答: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做出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出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全面贯彻中央精神,自觉把青海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格局中审视,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谋划青海未来发展,就必须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改变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这是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青海省情和基本特征,做出的战略抉择。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境内90%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我国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

  青海生态地位如此之重要,但生态环境却非常脆弱,保护好不易,破坏后则很难恢复。尽管近年来我们在以往长期努力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收到了明显效果,但整体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不断加剧的污染,一些地方对资源破坏性的开发,正成为三江源不能承受之重。这一基本省情要求我们,牢固确立生态保护优先的思想,彻底改变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好“中华水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而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来说,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建设生态文明,意味着我们将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喝到更纯净的水,我们将拥有更蓝的天、更绿的山、更清的水,我们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更大的提升。这将是一幅多么令人向往和憧憬的生活呀!

  正因如此,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青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是我们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所在,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体现,是深化生态领域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中央精神,反映青海实际,回应群众关切,是我们必须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拥有哪些有利条件?

  任何一条面向未来的路都是从历史中走出。

  从2007年12月提出“生态立省”,到2012年5月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努力打造大美青海升级版”。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一步步升华,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思路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到位。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自觉肩负起保护生态这一重大历史责任,无论是在思路举措上,还是在保护成效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制定并实施了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其中包括6个专项行动、32项具体工程和14项保障措施。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目前,一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扎实推进。三江源二期覆盖面积扩大到39.5万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持续改观;青海湖水面新增加182平方公里,今年达到9年来最大值;西宁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至西部省会城市先进水平,湟水河水质达到国家控制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占到已形成产能的30%以上……与此同时,制定并实施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重点在6大领域30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了系统部署。目前,主体功能区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各项改革全面展开,特别是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集体林权流转、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论证等取得积极进展。等等,这些都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工作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为从根本上确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今秋,省委部署在全省县级以上单位党委(党组),用一个半月时间,开展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重要指示精神”的专题学习教育。通过学习,大家深刻认识到,我省生态保护建设上的一些差距和问题,虽然与我省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但从中也折射出我们在抓发展时,还没有牢固确立生态保护优先的思想;工作中存在就发展抓发展、就生态抓生态问题;依法决策做得不够,执法不严现象比较突出;与“生态保护第一”相适应的体制、规划、政策和工作举措等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一活动的开展,为全省上下牢固树立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

  应该看到,扎实的工作基础和坚实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有利条件,这也是我们坚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取得突破和最终胜利的信心所在。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面临什么新机遇?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正式将我省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其战略定位为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制度建设改革试点区。这为青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这是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褒奖和肯定,标志着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升级、全速推进。

  可以预见的是,推进这一国家层面的战略,探索处理好生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完善生态保护体系,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夯实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基础;推进这一国家层面的战略,探索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这一国家层面的战略,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决策、评价、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符合青海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激发各类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既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迈上新台阶。(许存师)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