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我们能为你做什么?——三江源国家公园综合科学考察记(下篇)

28.07.2016  14:06

生态观察

三江源是不可替代的!

壮美的山川展示着大自然造化的神奇,良好的生态环境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的动人乐章,古老的文化遗存诉说着唐蕃古道和神话传说的源远流长……三江源,以独一无二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令人魂牵梦绕。

伫立三江源头,遥望各拉丹冬的亘古冰川,俯瞰“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波澜壮阔,仰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纵观“澜沧江水古今流”的浩荡浪涛……体味“世界屋脊”这片高天厚土的壮丽雄浑,考察队员被深深地震撼着感动着。

“这是我44年工作生涯中第一次来到三江源,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此次三江源之行改变了我以前的许多不正确的看法!”年过花甲的姚珠晖泪洒江源。这位来自北京美科华仪科技有限公司常德分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是循着父辈的足迹来到三江源的,他没想到三江源的山川如此壮丽、三江源的生态如此良好、三江源的文化如此深厚,“我以后还会来的!”姚珠晖目光坚定。

湛蓝的天空中飘荡着洁白的云霓,一条宽约2米左右的小河在唐古拉山脉东麓的高山草甸中蜿蜒流淌。这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从杂多县海拔5395米的“霞舍日阿巴”(山)发源后,潜流于草甸、沼泽之中,出没在草原河谷之间,形成了长江南源当曲最初源流——“多朝能”。当曲在接纳日阿日能、扎西格君、笔阿能等众多支流后,一路向囊极巴陇——与长江正源沱沱河的交汇处奔去,形成浩浩荡荡的长江干流通天河。

“味道美极了!”来自西安山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边广匍匐在“多朝能”的砂砾石河床上,用人类最原始的方式吸吮着母亲河甘甜的乳汁,发出连连的赞叹。这位来自中原大地的壮实汉子五体投地,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恩母亲河的无私馈赠,“从三江源孕育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哺育了中华儿女,我们希望能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三江源区水文监测以及水文水资源支撑服务能力的提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边广说。

江河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走进三江源,科考队员深切地感受到这里并不是一块单纯的、原始的自然地貌,那些宛如血管中的血液一般流淌在三江源大地上河流,孕育了灿若星辰的文明沉淀。那些古老而鲜活、深邃又厚重的文化遗迹分明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源流一脉相承,深刻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我们从曲麻河乡出发,沿着曲麻河(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别称)向通天河进发。在一处平坦的台地上停下了脚步。辽阔的苍穹之下,通天河水以散漫的姿态分散为几岔,在宽阔平坦的河道里自由流淌着,浅浅的河水几乎淹不过马蹄,这里便是“长江七渡口”。据向导张勇介绍,“长江七渡口”兴起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衰于近代,利用时间长达1200多年,和通天河直门达渡口一样,是“唐蕃古道”古老的渡口之一。千百年来,有多少从内地通往边陲西藏的使者在此安营扎寨,又有多少南来北往的旅者打马而过?站在这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令人顿生怀古念今之思。

途中,张勇极力推荐大家到昂拉村去看看。在一处挂满了五彩经幡的小山崖上,我们看到了一组年代久远的岩画。岩画大多为牦牛、马、鹿、以及貌似老虎、豹子、骆驼等动物的图案和文字样的线条,还有舞蹈、骑射人物,造型朴拙、神态生动。看着这些萌动着原始文明的岩画,令人瞬间穿越到远古时代,一幅众多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先民们狩猎、生活的鲜活场景仿佛触手可及……

这里有“走遍天下路、难过通天渡”直门达古渡口,千年古佛大日如来佛的庄严宝像,沧桑变迁长江七渡口,金碧辉煌的佛教寺院,风中飘扬的五彩经幡,古老神秘的石刻岩画,逡巡游弋的藏野驴、飞驰而过的藏羚羊……走进三江源,文化底蕴之厚重和物种资源之丰富令人震惊,引人关注,发人深思。

三江源独特的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历史、人文、民俗学家的关注和研究,作为自然科学界的个中翘楚,三江源之行也深深触动了王光谦先生建立“三江源学”的心愿。“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清华大学和青海大学团队已经改变了在办公桌上写论文的方式……建立‘三江源学’就得深入三江源、亲近三江源!”一路走来,王光谦先生寻求建立“三江源学”思路愈加清晰、定准愈加明确:“建立‘三江源学’不仅仅是研究历史学、人文学、民族学,如果从科学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不懈努力,水利、生态保护工作者也能够建立‘三江源学’……”

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在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领域一次全新的探索,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任务十分艰巨,没有成熟的经验做法可供借鉴和参考。

如何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向世人展示其绝世独立的美?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科考队专家学者们为之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

“生活在下游的人们迫切希望上游的人们把水质和生态保护好,也非常担心上游的水质,要是有一天没水了怎么办?我觉得这点是可以放心的!”曾经长期在长江、黄河、澜沧江下游区域工作的王光谦谈起人们对上游水资源、水生态的担忧深有体会,“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上游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生态补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王光谦认为,如果想保持三江源生态、环境、水质和河流的清洁,有赖于上下游的共同努力,落实生态补偿是一个最重要的措施。

在王光谦看来,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一个全新的体制,有别于一般的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等,实现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经济得到发展、民生得到极大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目标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王光谦认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首先要实行更严格的保护措施,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次要把园区基本情况搞清楚,需要建立一个大的三江源公园体制的信息平台,汇集气候、河流、降雨、草原、湿地、人类活动等要素;第三要科学规划,探索一个全新的国家体制,严格规范各类开发活动,严格禁止矿产开发等行为,可有组织地开展一些生态保护类的旅游活动、科学考察活动等。

长期从事生态环保事业的朱兴平及其团队承担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他认为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不仅是加强保护,同时还得兼顾把这块美丽的地方介绍给全世界,让全人类都了解、认识三江源之美的功能,做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相关规划,要适应我国国力、国情的需求和现代化技术的需求。

怀着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再次回眸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科考队员挥手告别三江源。我们能为三江源做什么?这是值得每一个沐浴三江源恩泽的人们都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此次科考队用实际行动和庄重承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王光谦带领的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科研团队将在曲麻莱县建立1处“天河工程”地面控制站,研究该地区长江、黄河流域空中水汽和地表水资源等要素的基本情况,为统筹利用空中水资源、地表水资源打下基础。在杂多县查旦乡和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建立两个蔬菜工厂,让偏远山乡的孩子们吃上绿色蔬菜。

——清华大学和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联合搭建一个三江源水资源数据信息平台。

——东方园林公司和青海省水利厅联合为索加乡缺水群众解决用水困难。

——德清北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把专业的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贡献给三江源国家公园科考项目,为科考报告编制提供基础地图、卫星及航飞影像、三维可视化GIS平台。

——刘锡宁以个人名义为杂多县查旦乡49名孩子每人购置一台收音机。

——编制一份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数字化、可视化的科学考察报告,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和建设发挥作用。

一次江源行,一生江源情。三江源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源,保护三江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当曲源头,科考队员们郑重宣誓“保护江源,利国利民!”铮铮誓言伴随着汽笛的鸣响久久回荡在长江之源……(马生录 )

生态故事

夜宿“牦牛宾馆”

6月25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综合科学考察队员从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政府出发,过不冻泉、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唐古拉山镇、堰石坪,赶到治多县索加乡政府的时候已经是午夜时分,这里是“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生前工作过的地方。

漆黑的夜空下,乡政府驻地在空旷的草原上显得格外孤寂,尕玛乡长将大家迎进了食堂。热腾腾的奶茶端上来了,早就做好的面片已经变成了面糊糊,在颠簸了十几个小时、早就疲惫不堪的考察队员们心目中这就是天下最好的美味。

时间指向24时,尕玛将用过晚餐的中科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和省水利厅副巡视员刘锡宁带进了一座只有4个房间和1个会议室的“宾馆”。这是一栋简朴而不简单的建筑,尕玛称其为“牦牛宾馆”。说其简朴,因为这是一座由石头为基,青砖、红瓦、木块、水泥砌成的房屋,木头门窗、石灰墙面显得朴实无华。说其不简单,是因为它是由索南达杰生前带领干部群众用牛驮马拉运来建筑材料建成的,凝结着“环保卫士”的心血和汗水,令人肃然起敬。

室内打扫得非常干净,火炉烧得很旺,滚烫的水壶中冒着热气,一眼看出,为了科考队住宿乡政府做了精心的准备。由于房间有限,王光谦院士和省水利厅副巡视员刘锡宁两人住在一间屋子。安顿好行装,尕玛和专程前来的治多县水利局水保站站长江巴给大家倒上热水攀谈起来。

“从去年8月到今年3月一直没有下雨,乡上有几个村子群众用水非常困难!”谈起乡亲们的饮水困难,尕玛一脸焦急。

“去年不是专门解决了藏区特殊困难饮水安全问题吗?”刘锡宁问道。

“十三村人饮项目实施了,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江巴急忙解释,“由于不下雨,原来打的土井都不出水了!”

“这是因干旱引起地下水下降造成的!把魏家华叫过来,他是这方面的专家……”王光谦连忙说。

一个由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省水利厅领导、地方水利局干部和乡镇领导参加,“会诊”索加乡人畜饮水困难的特殊会议连夜召开。

索加乡素有“万里长江第一乡”的称号。位于我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西北部,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700米,距县城264公里,有四个牧委会、16个生产小组,总牧户为2152户、6318人。这里属典型的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在O℃左右,全年无四季之分,境内高寒缺氧,低温干旱,气候恶劣,条件艰苦。

“今年好多水源干了,有些小河流都干了!地下挖5米全是干土,没有一点湿土……原来网围栏的铁杆杆冬天根本就拔不出来,现在冬天用手随便一拔就拔出来了!”江巴说。“这就是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层变薄!要是打井,穿过冻土层,打到30-40米深水源就有保障!”魏家华教授判断。

“原来打土井,打10米深就有水,从去年开始就没水了!现在打土井要打20米以上,这在索加靠人力根本没法干,去年一个民工高原反应我们拉到县上才救过来……”谈起索加乡人饮工程施工的困难,江巴心情十分沉重。

靠打土井解决人饮困难已经不适应索加乡的需要,尕玛希望通过打井的方式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牧民群众居住又特别分散,每家都打一口机井投资十分高,资金的问题又不好解决。怎么办?大家反复讨论,决定争取人畜饮水项目和北京东方园林公司藏区慈善项目双管齐下,解决这里饮水困难问题。“我会向厅党组反映索加乡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争取厅里的支持!”刘锡宁表示。

得到了明确的答案,尕玛和江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等到告别,时间悄然滑入了6月26日凌晨时分……(马生录)

“给普氏原羚一个家”

七月,在去往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普氏羚羊保护站的路上,看着伸向天边的草原,置身其中,仿佛天地间只剩草原、蓝天和朵朵白云,一切美的不可思议。

坐上保护站的警车,行至哈尔盖镇铁路南部,远远能看见几只普氏羚羊悠闲地吃草。对于我们的到来,羚羊们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不满”,这让我们很是新奇。刚察县森林公安局办公室主任李联邦笑着说:“平常如果是其他车来了,听见响动羚羊就跑开了,警车每天都会到普氏羚羊生活的地方巡逻,我们跟这些羚羊算是‘熟人’,一般警车过来它们跑个五六米就停下了。”

哈尔盖保护站有15位巡逻员,他们每天开车或者骑摩托车去草原上查看有没有受伤的羚羊、自然死亡的羚羊,有些地方车到不了,只能徒步,对于这些巡逻员来说每天走个十几公里是常事。

这些可爱的普氏羚羊被称为是最美丽的羚羊之一。青海的普氏羚羊还有着另一重身份——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吉祥物。如今看着它们矫健的身姿,谁又能曾想到,它们曾经只剩下300多只。

随着普氏羚羊被列为全国15种急需拯救物种之一,人们对其保护意识不断提升。2007年12月27日在海北州刚察县哈尔盖地区建立了我国首个普氏原羚专属保护区——“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现在刚察县哈尔盖地区分布的普氏羚羊有4个种群近920余只。

“经过巡逻调查发现,草原上的网围栏上面的刺丝对普氏羚羊的伤害特别大,我们从2009年开始到去年底,累计拆除网围栏刺丝36万米,普氏原羚特护区核心区网围栏刺丝全部拆除,并把原先1.5米的网围栏高度降低到1.0-1.2米。”李联邦介绍说。

除了拆除网围栏刺丝、降低高度,哈尔盖普氏羚羊保护站还打通部分网围栏,为普氏羚羊打开一道自由通道,进一步改善了普氏原羚生存条件。

为了保证羚羊们即使是在炎夏寒冬也能喝上水,特护区累计完成投资304.4万元,为这里的普氏原羚修建了17座饮水池,简易通道17处,并由专人定期进行蓄水,羚羊们饮水不再是问题。同时,刚察县投入15.8万元,为普氏原羚投放了45吨草料,有效缓解了羚羊们“争食”现象的出现。

保护站工作人员不遗余力保护着普氏原羚的时候,当地群众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哈尔盖镇居民马全良在寒冬腊月里脱衣救护过受伤普氏原羚;藏族老人阿洛自愿让出自家草原,让普氏原羚和自己家的牛羊一起吃草;哈尔盖信用社联社主任张进忠自掏腰包抚养走失的幼羚……这里的人们都说,他们要给普氏原羚一个家。(丁玉梅)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