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观察:涵养“四个转变”的气质

26.06.2017  16:42

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发出铿锵强音,以新视野谋划新思路,以新举措推动新发展,努力在“四个转变”中不断开辟青海发展的新境界。谋新求变,“四个转变”是关键词,务须铭之肝脑;谋新求变,关键在人,务须涵养“四个转变”的气质。

涵养气质,必须坚持“四个转变”思路。“四个转变”来源于青海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来源于现实基础上对青海发展特别是瞄准两个百年目标的科学谋划、未来展望和预期分析;来源于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政策接地和理论精研;来源于以青海各族人民为中心的拳拳之心和赤子深情。这样的思路,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路决定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个转变”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理论结晶,是在“一个同步、四个更加”目标牵引下改变青海的力量源泉,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海路径、青海选择。

涵养气质,必须确立“四个转变”意识。“四个转变”准确把握青海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从立省之本、省情之要到强省之策、富民之计,是联系世情国情对青海的准确判断和科学定位,是反应党心民心对青海的发展定向和顶层设计,客观而科学,现实而前瞻,务实而管用,真真正正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切切实实是对实践成果在抽象概括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和意识嬗变。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从特定层面来看,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大最优发挥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是比其来源更为重要更为迫切的任务。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势必首先要掌握“四个转变”这个“批判的武器”,并进而形成“武器的批判”的最大效力,化为推动发展、抵达目标倍增的物质力量。拥有“四个转变”利器当下的青海,正是这样。

涵养气质,必须增强“四个转变”学养。“我们必须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展模式、领导能力、基本素质等方面实现大转变、大提升”,省委书记王国生同志在党代会报告中一语道破天机,推进“四个转变”,起码要在两个方面用“”。一是领悟力,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使之成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科学思想和行动指南;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四个转变”的科学要义和理论内涵,不仅是关乎青海改革发展稳定、做好青海事的大计,也是关乎广大干部群众自信自强、当好青海人的要求;二是执行力,计划、沟通、风险评估、实施、反馈、改进是执行理论的六要素,不难看出,哪一方面都不是简单易行的,不仅需要改变的愿望与决心、创新的勇气与冲动,更需要大国工匠一样的业务储备和高强本领。

涵养气质,必须熔铸“四个转变”体质。蓝图已经绘就,方向已经指明,剩下来的就是一个字:干,干出一个新青海。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要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弘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英迈俊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为民之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气干云,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发挥“关键少数”的重要作用;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以共产党员为第一身份,令行禁止。每一个人,都要在推动转变的熔炉中加强锻炼,在新青海的伟大实践中认清方位、发力作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拥抱属于自己的未来。

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斯论苟不沉没,务须党员干部和全省各族人民审问笃行。(李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