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业应完善严格准入制度
汽车维修不只是一个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它指向的还是一个公共安全问题——汽修业鱼目混珠,维修零件以次充好,是不是等于将一辆辆有“病”的汽车推向了城市的道路,是不是意味着制造了许多看不见的安全隐患?
汽车买得起、修不起,是许多车主的共同体会。副厂件冒充正厂件;配件翻新,机油以次充好;进水熄火,一律大单伺候……汽车维修行业种种乱象,足以令人触目惊心。
今年有媒体曝光,个别车辆的全车换件竟然高达整车费用的12倍。由于多数车主对汽车构造原理不熟悉,汽修厂“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的事时有发生。无牌无照的汽修黑店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汽修业的市场规律,并加剧了汽修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摩擦和对立情绪。
汽车产品技术复杂,从购买到售后到维修等一系列环节中,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维修者信息严重不对称,一旦出现纠纷,责任难以界定,要理清责任,则需进行检测、鉴定,而高昂的检测、鉴定费用及时间成本等往往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法律界人士认为,车主维权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法规缺失,当下我国汽修行业的法律政策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步伐。确实,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无具体针对汽修业的法律法规出台。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机动车等耐用消费品6个月之内有瑕疵的,由经营者负举证责任,这样一种举证责任倒置改变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这样的举证倒置原则,能不能全面引入汽车维修行业?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有必要建立一套严谨的汽修行业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比如,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早就建立了相应的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企业的经营者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另一方面是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所有的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并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