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河上“战鼓擂” 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网讯(记者 樊永涛 报道) 一座城市因有山脉的守护而有灵气,有水的流淌而有生机。
坐落于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德令哈市正是如此,城市之中,“山水”之间,依柏树山,傍巴音河。
地处戈壁滩,德令哈原本就是一座缺水的城市,依山傍水,更加体现了这座城市拥有不可复制的自然景观。
巴音河,滋养了戈壁深处的繁荣,更被当地人誉为“母亲河”。相比于市区中的波光粼粼,上游的巴音河却是另一幅景象,从山间奔涌而来的湍急水流,轰然而下,大有“水从天来”的气势。
对巴音河的进一步认知,得益于采访海西州水利建设史上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巴音河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
依柏树山,傍巴音河的海西州德令哈市
对流经城市的河流而言,既要保护也要合理利用。作为海西州首府,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以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的打造,因原有水利设施陈旧和投入不足,基础战略资源的水无法得到保障,一些地区却只能忘“水”兴叹。
破解“生存之水”“发展之水”这一难题,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巴音河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应用而生。
在工程可行性报告上有这样一句话:“工程为巴音河干流上游调蓄工程,其主要功能是对径流进行多年调节,保障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用水安全,支撑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程的开发任务为:以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发电、防洪、灌溉等综合利用。”
如今,这项总投资18.8亿元,总工期52个月的工程,经过三年建设,已经完成工程量的65%。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凉,水利工程建设的“黄金期”即将过去,但在蓄集峡内依旧是一片忙碌景象。
从德令哈市中心城区出发,沿着巴音河一泓碧水,来到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场部,下车后记者以为眼前不远的山口就是施工现场,却不曾想又驱车穿越了两个总长3.4公里的山洞,过了三座桥才到一个比较开阔的峡谷,这才是施工现场所在。
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一场战前之战,蓄集峡水利枢纽项目建前工程可谓庞大,2010年12月20日,为给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创造外部条件,经省政府及省发改委、水利厅等有关部门同意,由海西州水利局负责采用“BT”模式建设蓄集峡水利枢纽项目建前工程,仅“三通一平”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
已经完工的巴音河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主体
蓄集峡山高崖陡、峡谷纵深,海拔高、空气稀薄,夏季经常遭遇暴风雪,工程区基本为无人区,无通行的道路。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李智刚说:“交通洞和桥梁的修建都是为了工程修建的,总长3.4公里的山洞,我们就花了两年时间。”
站在已经主体完工的水坝上,听着从峡谷传来轰鸣的机器声,望着穿梭于工地间的重型卡车,以及仔细看才能看清坝坡崖壁上施工人员的身影。中国水电四局蓄集峡项目部总工程师王建忠告诉记者:“大坝主体已经完工,目前一期面板已经浇筑完工,正在进行二期面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整个工程80%的工程量就结束了。”
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地由于地形条件狭窄,两岸比较陡峻,对施工进度带来一定难度。经过多年建设,目前,这项工程已完成大坝填筑、一期面板浇筑、坝前盖重等施工项目。溢洪道混凝土浇筑完成69%。洞室开挖全部结束,完成衬砌混凝土浇筑3334米,引水发电洞进口基础性工作也建设完成。
2014年5月,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被列为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也是巴音河干流上骨干调蓄工程。为了做好质量,在施工作业区,安装了覆盖主要施工现场的“大坝填筑碾压智能分析系统”,可以24小时监控施工现场情况。
一项水利工程本身就是一座生态工程,对此李智刚告诉记者,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保护方案总投资为3077万元,水土保持概算总投资2467万元,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及目标,执行一级标准。整个项目对环境保护即水土保持有很高的要求,包括覆土后绿化以及保证蓄水初期的生态基流,建设鱼类增殖站,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等生态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