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挖掘蒙藏互融文化内涵
清澈透明的溪水在草原上涓涓流过,五颜六色的野花在厚如地毯的草原上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成群结队的牛羊和一顶顶洁白如雪的蒙古包,像星辰般散落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这个长年蜗居在草原上的县城,这个全县人口不过4万的藏区小县,在这清凉的夏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河南县城,只见一条条马路宽敞、整洁;而在该县干宁镇南吉、吉仁等村庄,记者发现,牧民们家家户户门前都设置了绿色环保箱。记者在县城一家商店买了一些日用品,但是商店老板用旧报纸打了包。他对记者说,这几年政府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所有的商店和其他经营户都绝对不可以使用塑料袋,否则将被罚款。“我们自己也觉得政府这样做是为了环境不被污染,所以也很配合政府的工作,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能够造成‘白色污染’的东西。”
蒙藏文化高度融合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河南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蒙藏文化融合点。全县总人口3.91万,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93%,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俗称河南蒙旗。河南草原远离工业污染源,黄河、洮河、泽曲河呈三角形状贯穿全境,空气、水、土壤都未受任何污染,是发展有机畜牧业的最理想之地。拥有913万亩亚洲一流草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河南县蒙古族先民在九曲黄河第一弯繁衍生息,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既保留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特色,又融合了周边藏、羌等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理念,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是青藏高原文化、草原文化、蒙元文化、藏族文化融合的典型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受周边藏族地区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蒙藏文化互融的人文景观。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是传承发扬这种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河南县全力打造“那达慕”盛会平台,深入挖掘蒙藏互融的文化内涵,提高知名度,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河曲草原自古有“香汤沐浴地”的美誉,还被誉为“亚洲一流,大美青海,最美草原”。河南县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亲王府及河南县工委早期办公遗址等,拉卜楞寺、曲格寺等丰厚的藏传佛教文化名胜。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生物物种在这里生长繁衍;圣湖、仙女洞幽深奇特,神秘莫测;黄河大峡谷,全长30公里,两岸峭壁陡立,水流,气势磅礴,视之心旷神怡、豪气顿生,是旅游探险的好去处;双鱼湖湖水与黄河水有土坝阻隔,独成一体,湖中心有一小山将湖水分成两块,瞩目远眺,如两条鲸鱼相伴游弋在蓝天下,景象尤为壮观;夏拉、柯生、代富桑、尕玛日等滩地一望无际,水草丰美,每当盛夏,蓝天、白云、草地勾画出一幅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使无数游客回归自然,流连忘返,是游人休闲、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
促进“北依西宁、南望九寨”发展战略的实施河南县距省城西宁300公里、九寨沟400公里、兰州460公里、成都700公里,是青、甘、川三省要津之地,随着河南至碌曲、河南至玛曲、河南至玛沁三条主干道的建设和开通,公路网络全面形成。为加快区域旅游发展步伐,促进“北依西宁、南望九寨”发展战略的实施,近年来,该县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宁木特亲王府、自驾车营地、旅游公厕和标识牌建设工作,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有力促进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河南县旅游经济发展起点低、起步晚、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特色品牌效应等,许多景区景点还有待开发。该县旅游人数在逐年提高,今年上半年旅游人数达3.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旅游经济对藏区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近年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围绕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泽曲河宁木特段百里风光旅游线。
据了解,青海省旅游局、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等部门也曾召开专题研讨会,全面规划“百里风光旅游线”建设。今后,“河南县百里风光旅游线”建设将纳入到全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在黄河上游水电明珠旅游带、三江源生态旅游区及自驾车旅游中统盘规划安排建设。积极开发具有原生态特征的旅游资源,全面规划、重点开发、依次推进。
五年内成为青海具有影响力的过境旅游目的地之一
对于河南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河南的旅游经济由于起步晚,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旅游景区、休闲项目建设进展滞缓,攻坚乏力,政府保障缺位;二是旅游综合体建设尚在推进,还未成为能产生集聚效应的旅游目的地;三是已投入运行的景区、酒店、旅行社经营惨淡,旅游企业和旅游开发商的民间资金投入未有突破;四是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景区景点可进入性差,公路级别不达标,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行政机构编制不足等。
为进一步加快河南县旅游经济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因素,该县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完善扶持体系;二是助推企业突破,强化政策服务;三是协调工作机制,强化领导职能;四是尽快完成旅游公厕设计和建设工作,使项目早日产生社会效益。
河南县旅游业离打造青海连接西南地区旅游重要节点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要积极探索优势资源配置、旅游发展资金扶持和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社会闲置资金和金融资本投入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成为青海省具有影响力的过境旅游目的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