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多县申报"中国康巴拉伊文化之乡"获专家组认可
图为治多县申报“中国康巴拉伊文化之乡”汇报会现场。马振龙 摄
(本网记者 马振龙 摄影报道) 8月4日下午,治多县召开申报“中国康巴拉伊文化之乡”汇报会,向前来考察的专家组进行申报工作汇报。经综合考察论证,专家组认为治多县已具备命名“中国康巴拉伊文化之乡”的条件,建议给予命名。
据了解,8月2日至4日,中国民协专家组一行通过座谈、材料审核、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对治多县申报的“中国康巴拉伊文化之乡”项目进行了全方面的考察评估。专家组认为治多县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其中,以“拉伊”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早在格萨尔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对唱规则。其内容广博浩繁,多达12卷本12种类型,8000余首,6.9万行诗,120余万字,而且体系完整、语言精美、对唱程序严谨、结构紧凑,堪称藏民族的《诗经》,并在2008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治多县高度重视拉伊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并将其作为丰富和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增强精神文明创新力、文化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修建了‘非遗’中心,建立了康巴拉伊活动室,整理出版了12册《康巴拉伊》(全本),每年还多次举办各种形式的拉伊竞赛,并选派优秀歌手参加其他县市举办的拉伊比赛。”治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俄沙江措讲到。
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治多县康巴拉伊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康巴拉伊流传的核心区域,其传承与传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前期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扎实有效、成果显著;康巴拉伊文化事业领导重视、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已经具备了命名“中国康巴拉伊文化之乡”的条件,建议给予命名。
最后,专家组建议治多县要进一步做好“中国康巴拉伊文化之乡”建设规划工作,进一步明确建设思路、进程和任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