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源头 守护黑河碧水清流
海北州祁连县黑河源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樊永涛 摄影报道) 南北蜿蜒821公里,横跨青藏高原、河西走廊,从源头的高山草甸风貌,到中游的秀美湿地生态,到下游沙漠边缘的居延波光,这条河流处处萌发着生命的力量,她就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
黑河被誉为“河西走廊的母亲河”,在大型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竞演节目《魅力中国城》上,张掖市长黄泽元这样介绍,黑河流经张掖市,造就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物产最丰富的地区,张掖也因黑河成为了“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
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黑河湿地公园(摄影:中国张掖网 王将)
的确,在河西走廊,黑河的流经形成了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同样成为中国候鸟三大迁徙的西部线路和全球八条候鸟迁徙通道之一的中亚-印度通道的中转站,也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这样一条绽放生态文明的河流,源头的治理保护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
祁连山是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而黑河正发源于祁连山青海侧八一冰川。
深秋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行云流动、草原广阔、秋景迷人,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与山下悠然吃草的牛羊共同编织了一幅醉人的油彩画卷。
黑河源(摄影:谈林明)
从祁连县城往西北行驶,就到了黑河源。河岸线蜿蜒伸展,两岸草木茂盛,河面清洁,水流潺潺,行走于黑河岸边,让人神清气爽。
不远处牧民拉布吉正在悠闲的放牧。据他介绍,这里是沙龙滩,藏语是荒地、黑土滩的意思。看着记者疑惑的眼神,拉布吉说,这里曾经是水草充沛的牧场,后来由于自然和过度放牧的原因,化为了黑土滩,几乎寸草不生,原本在这生存的野生动物几乎不见,牧民们也逐渐废弃了这里。“后来政府在这里进行了黑土滩治理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里草好、水也好,我们又回来了。”
感受到改变的除了拉布吉还有祁连县黑河源头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工程管护站站长叶金俄, “就在这两天,我在距这里七八公里的地方看见了5只黑颈鹤,这已经是今年第四次看见了。”叶金俄日告诉记者,目前黑河源头区域内生态环境逐渐好转,猞猁、藏狐、黑颈鹤等野生动物时常可见。
放眼望去,源头处的黑河像一条丝带,蜷曲在枯黄的草原上。面对此情此景,叶金俄日说:“你怕是很难想象到吧?2000年的时候,黑河源头断流时间达40天,断流长度近50公里。”由于20世纪50至80年代过度放牧、滥伐灌丛、毁林采伐,导致黑河源头鼠害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部分水源干涸,到黑河源头流域动植物资源急剧下降。
如今,随着当地政府对祁连山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推行黑土滩沙化草地治理、人工造林工程、草原围栏封育、河道治理、尾矿修复等项目,黑河支流从50多条增至144条,黑河源头湿地水源涵养量得到较好恢复。
维护一条河流生态安全离不开保护力的加大,更离不开河湖长制对河流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近年来,海北州全面推行河长制重大决策部署,创新推进河湖长制各项工作。
据海北州水利局副调研员潘树农介绍,按照当地实际情况,海北州出台印发了相关实施、保护和治理方案和巡查、保洁制度,全面梳理建立了海北州388个河湖名录,实现了全国水利普查范围及以外其他河湖的全覆盖。同时由州政府州长担任州级总河长,各副州长分别担任州级“四河一湖”的责任河长。目前,该州共落实河长328名,其中州级河长4名、县级河长12名、乡级河长64名、村级河长248名,并同步开展督导检查工作。
除此之外,在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中,有92个子项目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河湖水生态改善,涉及河道疏浚、生态护岸、污水处理、流域综合治理等。以祁连县为例,该县将村级水管员聘任为河道巡查员,目前,全县45个村均配备河道巡查员,切实调动了各村河道巡查员的护河巡河积极性。
付出就有回报。一年多年的努力,海北州全面建立了州、县、乡、村四级河长制工作体系,确保了河湖长制工作落地生根,初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
海北州河湖管理和保护工作成效的初显,是我省全面推进河湖长制的一道缩影。记者从青海省水利厅了解到,目前,全省落实五级河长5925名,其中,省级5名、市(州)级42名、县(市、区)级296名、乡(镇)级1324名、村级4258名。落实河湖管护员9842名。截至6月30日,全省各级河长累计巡河超过13万人次,河长巡河履职步入常态化。通过巡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交办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据省河湖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行河长制一年多来,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涉水职能更加到位,在落实河道生态基流、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河湖非法采砂清理整治等专项行动中,上下一条心、团结协作,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