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湟水 任重道远
“2014年,湟水国控断面小峡桥水质达标率为75%、与上年持平,民和桥出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3%、提高了25个百分点,达到国家规定的2014年度国控断面达标率不低于70%的目标。在认真分析湟水水质反弹原因的基础上,突出抓了沿湟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企业废水深度治理、人工湿地工程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湟水河水质反弹趋势得到遏制。”——这是记者从上个月召开的全省环境保护暨家园美化行动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有关湟水污染治理的最新情况。
成效来之不易,治理任重道远。
生态观察
一
全省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矿企业分布于湟水流域。这条我省境内最大的黄河一级支流,流经省境349公里。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将湟水河称之为“青海人民的母亲河”名副其实。
据省环境保护厅专家介绍,长期以来,作为沿湟城镇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水体,湟水水资源利用率超过60%,也是流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村面源污染的受纳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远大于河流的环境容量,湟水污染严重。据测算,62%的污染负荷来自生活污水,38%来自于工业废水。
“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面对湟水污染严峻的形势,201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做出庄严承诺,付出了不懈努力。
——2011年,出台《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1-2015年)》,从城镇污水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治理、农业源污染防治、河道综合整治、保障饮水安全、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六方面实施全面综合治理;
——2012年10月湟水干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国家控制标准,流域治污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冬春的严重干旱使流域缺水性污染进一步凸显,致使湟水水质反弹。省政府从推进管网建设、实施扩能提标改造、工业企业废水深度治理、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面源治理、流域调水和中水回用、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建设运营、严格执法监管、落实治污责任等九个方面提出了治理措施;
——同年,省人大常委会对《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进行了修订并于次年1月1日实施,特别提出沿湟流域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执行一级A标准,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执行一级标准,使流域水污染防治迈向依法从严治理的新阶段。
二
走在湟水海湖桥至团结桥16.2公里的沿岸,可以看到西宁市新建的敷设高2米、宽2.5米的污水箱涵,日前已建成通水,这彻底解决了城区由于污水管道管径过小而造成污水外溢的问题。
这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污染物排放“全收集、全处理、全测控”的治理措施中的一项。
为确保湟水河污染物的“全收集”,沿湟各地共查出排污口730个,在省政府的专项资金和西宁、海东、海北配套资金支持下,排污口全部得到整治;西宁市完成配套管网建设改造113公里,海东市建设管网123公里,两市建设乡村管网368公里,污水收集输送能力进一步提高。
为实现湟水河污染物的“全处理”,筑起污水处理的“城池”,自2009年以来,我省在沿湟流域先后共建了16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流域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在集中实施中铝青海分公司、西宁特钢等40多家重点企业废水治理,提高水循环利用率的基础上,去年对16家涉水企业按照新标准实行限期治理,目前已全部建成,新增工业废水深度处理能力近3万吨/日,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水污染控制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沿湟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进一步强化流域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在流域设置了19个监测断面,在区域交界处的湟水海北金滩、西宁小峡桥及海东民和桥断面建设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又在北川河、湾子桥和老鸦桥新建3座水质自动站,基本实现县域断面均建有自动站。
湟水流域14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省污染监控中心与西宁、海东、海北3个市州级污染源监控中心以及大通、甘河2个县级污染源监控中心联网并交换数据,实现了与全省70家重点污染源226套自动监控设备、47家76套视频监控设备联网,实现了对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酸碱度等污染物排放情况远程连续监控,同时全力落实废水排放量超过100吨/日的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装置的要求,基本实现了湟水流域重点污染源的“全测控”。
三
在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的湟水河畔,有一处面积1.4公顷的人工湿地,其独特之处在于,这实际是一个每天处理量500吨污水处理项目。“针对青海省高原高寒缺氧的气候特点,通过湟水流域示范性人工湿地类型与结构设计、湿地植物筛选与优化,建成‘湟水流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基质-微生物-水生植物’三位一体的协同处理,实现对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进一步处理,其出水可进行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再利用。”
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助理研究员祁彪介绍,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比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可进一步削减入河污染物,降低污水深度净化处理的能源消耗,具有恢复生物多样性、营建生态景观的作用,为水生态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模式。
应该说,人工湿地,是探索污水深度处理的一条成功之路。在乐都区实施的这个项目首次在我省实现了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的新技术,填补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人工湿地建设和研究技术领域的空白。
湟水养育了青海各族人民。湟水1.6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居住着我省大部分农业人口。所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对改善湟水水质意义重大。特别是作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全覆盖省份,我省在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中,有意识地向湟水流域倾斜,对流域内的村庄实施了以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牲畜养殖为重点的综合治理。
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对1492个村庄和游牧民定居小区的环境整治工作,176万农牧民群众受益;共实施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115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71座、配套污水收集管网866.85公里;购置垃圾箱23.7万个、垃圾收集转运车1576辆,修建垃圾转运站112个;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集中处理设施11处、分户式畜禽粪便处理设施2630套,简易垃圾填埋场16座,公共厕所598座。有效改善流域整体环境质量。
四
“2015年是实现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目标的重要节点,一方面,要实现省政府确定的全流域水质稳定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Ⅳ类标准的目标。另一方面,国家对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终期考核,要求我省黄河流域五个国控断面达标率为80%以上。”省环境保护厅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从省环境保护厅了解到,年内,我省要力争大通、湟源、湟中、甘河东区、民和等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改造投运;积极推进乐都、民和、互助、湟源等地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建设;积极推进大通、湟中等地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中水用于绿化浇灌、街道洒水降尘等;着力在纺织、印染、化工等行业企业废水深度治理上取得突破;要强制要求流域内的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设施,实现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要以县域为单元按季度对断面水质状况进行通报。
攻坚治污难点,坚持不懈推进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
2015年,任重道远。
数字点击
我省查处192家违法排污企业
我省按照“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严厉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在去年以来开展的专项行动和大检查中,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0454人(次),检查企业3134家(次),查处违法企业192家,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同时,以提高数据有效传输率和提升预警监控能力为目标,加强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建设和联网工作,实现了85家重点污染源的自动监控。落实环境应急管理措施,妥善处置了6起突发性环境事件。
我省完成118项减排项目
去年我省将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作为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加以推进,实施的124项减排项目完成了118项。在大气两项指标上,全省现役14条日产2000吨以上水泥生产线脱硝设施全部建成投入试运行。全省现役火电企业已建成脱硝机组装机容量87万千瓦,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96.7%。淘汰燃煤锅炉和黄标车及老旧车辆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47%和144%。黄河鑫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实施了电解铝碳素回转窑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在水两项指标上,加快推进29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提标扩能改造工程建设,3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治理设施改造和建设全部完成。关停了5家铁合金和碳化硅生产线。
西宁湟水河道非法采洗砂场“清零”
到目前,西宁市湟水河及其一级支流河道非法采洗砂场全部关闭。一年来,全市启动实施总投资15.4亿元的西宁环境综合治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投资2.31亿元建成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投资2.27亿元建成16.2公里城市排水箱涵,投资1.44亿元的再生水项目全部投入运营,湟水河水质整体趋于好转。同时,全面实施北川河核心区综合治理工程,泄洪河道通水,景观水系内河工程六大湖面完成90%的工程量。还划定2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实施重点监管。
海东改扩建污水管网174公里
海东市花大力气“治水”,目前已完成污水管网改扩建工程174公里。全市建成了互助、平安、民和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乐都10万吨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循化污水处理厂试运行,湟水水质达到四类标准,黄河干流水质达到二类标准。
与此同时,湟水生态湿地保护全面启动,平安心、大地湾、蚂蚁山湿地公园开工建设。(苑玉虹 夏连琪 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