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莫让“恶俗”侵蚀孩子的心灵
学校附近商店销售“文化垃圾” 马富娟/摄
不知从啥时起,西宁市区一些中小学校周边的商店热卖“泡妞证”、“人妖证”、“色狼证”、“发春证”、“流氓证”、“黑社会证”等等各种匪夷所思的恶搞证件,很多小学生将它们放在卡袋里、文具盒里,视为一种“时尚”。而且,这些“证件”上的语言充斥着暴力、色情以及侮辱性文字……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部分小学生以及家长,了解相关情况。
5月20日,记者在西宁市城北区朝阳学校附近的几家商店里探问是否有“恶搞证件”出售,两家店主说已经售完了,有一家店主很爽快地拿了一套,里面有十来种“证件”,可谓应有尽有,“流氓证”、“黑社会证”、“人妖证”、“扁人许可证”、“征婚证”,而且,每一个证件上印制的语言很恶俗,让大人看了都觉得脸红。
记者买了一套,翻开“色狼证”,颁发单位是“中国网络色狼管理中心”。打开卡片,左边有照片、姓名、性别的留白位置,并标注着证件标号,右边则写着,“兹证明,某同志因调戏美女、丑女、未成年少女以及中老年妇女,手段高明,手法新颖,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特发此证,以兹证明”,并辅以“中国网络色狼管理中心”的鲜章。店主称:“销量还不错。”
在某小学上一年级的文文,在一次放学回家的途中跟妈妈要这些证件,能认识一部分字的他,经常听到班上的小朋友拿着“恶搞证件”和“恶搞卡片”宣读,小学生们听得乐滋滋的,他也觉得好玩。可当妈妈看过这些“恶搞证件”后,拒绝了孩子的要求,并给他讲道理,文文似懂非懂,一路撅着小嘴回了家。
记者在西宁市八一路、大十字附近的一些商店也看到有更为逼真的“恶搞证件”。一些商家无视商业道德,堂而皇之地将“处女证”、“杀手证”、“吹牛许可证”等“文化垃圾”摆上柜台,恣意兜售给中小学生。
在某小学上二年级的琪琪说,“班里好多同学都有这个‘证件’,关系好的小同学之间赠送的是‘天才证’、‘优秀证’等好听点的‘证件’,而关系不要好或关系一般的小同学之间送的则是‘发春证’、‘流氓证’‘黑社会证’等低俗‘证件’。”
“文化垃圾”让家长很头痛
日前,也有媒体报道了重庆市民曹大爷被自己的小孙子颁发“傻逼证”,面对如此“殊荣”、面对一张稚嫩的小脸,曹大爷觉得既气愤又无语。
市民王先生称,他上小学的孩子书包里装了好多这种卡片, “我当时那个气啊,真想给他两耳光,不过回头一想小孩不懂事,可能这些词语的意思他都不太清楚。”王先生说,销售卡片的商贩可能也是为人家长,这样赚钱有些昧良心。
提起“恶搞证件”,家长余先生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说,自从孩子有了这些低俗证件和卡片后,“捉拿骗吃”、“死不要脸”、“乱谈恋爱”等话时不时就会蹦出来。在他看来,孩子班上肯定有一大部分同学都有,才会使得孩子“张口就来”。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能给孩子慢慢讲道理,希望学校和相关部门教育和监管,环境“净化”了,孩子才能地接受更好的教育。
虎台中学附近晨光文具店的老板石女士很无奈地说:“见过好多中学生拿着‘结婚证’,心里可不是滋味儿,我虽然也在做生意,但我更是一个母亲,一个家长,什么样的钱应该挣,什么样的钱不应该挣,作为商家,也应该尽一些社会责任,杜绝这类影响孩子的低俗文化。”
学校只能以教育引导为主
“当这种恶搞、低俗的‘证件’在学校低年级学生中泛滥时,教师只能管理和引导学生,通过班队会以及其他方式,进行正面教育,但这种教育无法从根源上制止这些‘垃圾文化’的存在和销售,只能依托城管、工商、文化等部门参与,从根源上治本,才能更好地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西宁市城东区澄川小学聂太信校长说。
聂太信认为,部分中小学生热衷购买“色狼证”、“通缉证”、“偷鸡摸狗证”等是为了“好玩”、“整人”。在他看来,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的这些未成年人经常接触这类充斥着暴力、色情以及侮辱性文字的“文化垃圾”,甚至以拥有恶搞证件上的“身份”而自豪,这对于个性和人格形成期的少年儿童来说,无疑会起到扭曲和异化作用,甚至导致个体患上心理疾病。
聂太信呼吁,孩子们还小,提前接触这样低俗的“社会现象”很不利于身心健康,希望有关部门进行严查,从源头上清理这些“文化垃圾”。
相关部门应该严查
青海松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潘纪宗说:“‘恶搞证件’如此泛滥,当务之急,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建立起对学生文化用品、娱乐用品的监管和准入机制;商家要加强自律,切勿为了一己之利,竞相兜售‘恶搞证件’和制造‘精神垃圾’;学校、家庭和社会除了要多关心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更要关心他们心智的成长,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提高他们对‘恶搞证件’的免疫力。”
当初这些“证件”大多是网友PS的“作品”,后来一些商家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开始印制并出售这些“恶搞证件”。“恶搞证件”的印刷本身是一种违法行为,文化、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应该取缔,并加大这类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更应该加强和重视文化市场的管理。
如此齐抓共管,联手设置“防火墙”,才能杜绝“恶搞证件”侵害的孩子,避免“文化垃圾”玷污他们的童心,也才能让家长不再对孩子的心灵成长忧心如焚。
记者手记
“恶搞证件”流入校园,对鉴别能力不高的孩子来说,潜在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产生影响,而且纵容孩子无视法律法规,无所畏惧。
“恶搞”并非小事,应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老师和家长应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要加以甄别,作出正确的引导。学校在重视学习的同时,应当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管理整治,给予孩子们精神世界建设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避免不良的文化传播,还孩子们一个洁净的成长空间。 (作者: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