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建设的青海样本
青海新闻网讯 老百姓常说“打官司难,难打官司”,这句俗语道出了公民诉讼的普遍困难,其中有各种因素存在,因诉讼费用打不起官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很难保证现代法治国家一项最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现实中真正得到实现,而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的法律援助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1994年应运而生的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步履艰难筚路蓝缕,经费短缺、人员不足、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开展困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法律援助工作却逆势上扬创造了“青海奇迹”,多次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全国各地法律援助机构纷纷派人前来取经,且看互助县法律援助中心是如何补短板治痛点成为——
前不久,互助土族自治县司法局领导自豪地说:我们法援中心2000年成立时没人没经费没办公地点,现我们成为全省法援工作的名片,近几年国务院妇儿工委、司法部的领导来调研指导过,贵州、吉林等好多省市司法厅局的领导也专门来考察调研,让我们谈经验说法宝……
没人怎么办:因地制宜培养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2000年法援中心成立时没有人员编制没有办公场所没有业务经费,只有一个律师,2007年核定编制4人,互助县总人口39万多,一般贫困人口近20余万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受援群体多,要把法律援助工作干好、真正帮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光靠四个编制更是艰难困厄。
怎么办?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可微薄的薪水高强度的工作是留不住人的。
那发展本地人应该靠谱。可选择谁来干呢?当时司法局的领导和法援中心主任吴国强的想法不谋而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从2005年元月开始,先后以司法所为依托建立了19个基层法援工作站,在县妇联、县残联等7个职能部门和威远镇四个社区建立法援工作站11个(去年还建立了县法院法援工作站和武装部军人军属法援工作站),分别明确了各工作站接待咨询、申请、受理、初审的工作职责。
起初,司法所长很抵触,许多乡镇司法所都是一人所,有一大堆琐碎繁杂的纠纷要调解哪还能顾得上法律援助这一摊!
县法援中心这边也没闲着,法援工作是民心工程,干这事的人首先得是法律明白人,一边紧锣密鼓地给所长们宣讲法援工作的性质意义,一边马不停蹄地开展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法律援助业务培训班,当时仅有的三名执业律师担当重任,就法律文书的制作、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宅基地纠纷等常见案件的法律实务操作进行业务培训,边学习边办案,在办案中学习、学习中办案,司法所所长们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得很快。
去年,在全县294个自然村确定了一名法援信息联络员,在88个精准扶贫村设立了法援工作室,形成了“以县法援中心为主导,法援工作站为辅助,以法援联络员为补充”的法援工作网络新机制,为便民利民提供法援创造了组织保障,建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镇)、村三级工作网络机制,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群众和各类特殊人群的法援需求。
目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已成为县法援队伍的主要骨干力量,办理着近80%的案件,从根本上解决了没人办案没人干活的难题。
没钱怎么办:白手起家创造一切可用的机会
古语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可自打有了法律援助,就有了这句话:法援大门朝难开,有理无钱请进来。意即专门援助那些无钱打官司的困难群众。
悖论出现了:法援中心自己并没有钱,怎么帮助没钱的困难群众打官司?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钱,意味着没有办公地点,给干活的人发不出工资,更别提发展规划目标愿景了。
法援工作不同与其他工作,因其政府公益事业的特性,办法援案子的律师只有微薄的补贴,和其他律师相比收入是天壤之别,经费全靠政府下拨,给多少花多少,互助县是贫困县,县财政吃紧,根本拿不出多少资金。
万事开头难,没有业务经费,吴国强一狠心辞掉了律所主任职务,专职“承包”了法援案件,尽管个人收入下来了,但法援中心的工作赢得了群众和政府的好口碑,尤其圆满解决了几起社会反响极大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后,大家更是认识到了法援工作的重要性,几经努力争取,终于把法援办案经费作为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设立法援经费专项账户。
2010年7月,为了更好地推进法援工作,缓解困难地区法援工作步履维艰的状况,中央出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案件审查与办案补贴发放管理办法,对互助法援中心来说这一消息简直是雪中送炭的喜讯,经争取,入选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首批项目实施单位,按照办法规定专款专用,承办了大量的法援案件。
从创立时的无经费到确保人头0.3元财政预算基础上每年又递增5万元的预算增幅,如今已基本能保证案件补助足额发放。
事在人为,现在的法援中心已今非昔比,办公场所面积达150多平方米,设有专门的多功能便民服务接待大厅、私密会谈室、案件讨论室等等,开辟了老年人、残疾人无障碍通道,配置了轮椅等设施,从办公条件等硬件设施到服务质量等软件设施都成为代表我省法援工作水平的一张名片。
没经验怎么办:砥砺前行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干
尽管法援中心为困难群众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绿色通道,但许多困难群众还是久久徘徊在法援中心门前:不花钱请上的律师可靠吗?会为我的案子尽心尽力吗?
群众一连串的问号成了敦促激励警醒每一位法援中心工作人员的感叹号:我们这么没日没夜地干着,老百姓还不相信我们,一定是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到位或者还存在着瑕疵纰漏。
不着急,没经验,慢慢来,摸着石头过河,经验也是从挫折和失败的泪水里总结出来的。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县法援中心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了因地制宜的独特法宝:
针对大家办案积极性不高,建立奖励机制,开展优秀法律文书、优秀案例、优秀法援工作者评选活动,在荣誉和物质的双重激励下,实现了“要我办案”到“我要办案”的成功转变;
案件质量是法援工作的生命线,建立案件跟踪督办机制,跟踪和考评每一名工作人员办案情况,注重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全程监督,从静态监控发展为动态监控管理;
从外部信息反馈方面加强对法援案件的质量监督,对重点案件的受援人,电话回访、上门走访,全方位征求受援人对案件办理结果及对承办人的意见;
针对求助者的援助需求和援助性质趋于多元化的实际,将服务范围从民事代理、刑事辩护拓宽到非诉讼调解;
从诉讼阶段服务变为咨询、代书至代理的一条龙服务;
降低门槛,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让更多困难群众享受到法援这一党和政府民心工程带来的温暖阳光和实惠;
每年为农民工开展法律咨询及帮助的专项活动,增强了群众知法援、用法援、靠法援的维权意识,使法援制度深入人心。
自开展工作以来,共接待法律咨询者近两万人次、代写法律文书近四千份,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六千多件,办理重大信访维权案件十几起,为维护全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