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法院禁止一对父母网上晒女儿照片

15.10.2015  16:08

  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以此为平台,记录并分享自己与家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尤其热衷“晒娃”。很多网友感叹,社交网络可称为一本最全的育儿相册。

  然而最近发生在葡萄牙的一起案件引起了大家反思:埃武拉地方法院要求一对夫妇不得在社交网络上披露其12岁女儿的照片或者能够确认她身份的信息。在中国,家长代孩子行使肖像权的行为也很多,律师表示,应对儿童权利多些尊重。

  网上晒娃后“踪迹”难消除

  葡萄牙埃武拉地方法院的法官表示,子女并不是父母的所属物品,他们也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对自己照片的使用。同时法官也表达了对近来与日俱增的儿童性侵案的担忧。他指出,近年来社交网络发展迅猛,信息和图片的发布很容易让不法分子在网上寻找并锁定目标,因而父母们不应在网上透露孩子的身份信息和经常出入的场所。

  仔细想来,很多父母在社交网络上“晒娃”时,的确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英国“父母空间”网站一项针对网友上传子女照片习惯的调查显示,只有12%的父母会在上传子女照片时征得他们的同意,而1/3的家长承认子女曾阻止他们上传某张照片。可见,孩子们并非每次都愿意成为父母社交网站相册里的主角。香港个人资料隐私专员公署的一项调查研究指出,当父母把年幼子女的相片及短片上传至社交网站后,这些网上的“踪迹”很难消除,这不但可能引起日后家庭内部的摩擦,更有可能侵犯孩子的隐私。

  父母有义务保护子女的隐私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有义务保护子女的隐私,更要防止照片经过网上传播被他人不正当使用。在“父母空间”网站的调查中,超过60%的家长表示很少或从不查看社交网站的照片隐私设置,即便删除了曾经发布的图片,它也可能早已被复制到其他地方,包括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对此,人们仍然束手无策。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不正当使用”的照片也会在无意中将孩子推向危险境地,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犯罪的案件层出不穷。对一些犯罪分子来说,这些社交网站无异于是寻找目标的“花名册”。很多父母上传照片时,轻易地暴露了家庭住址、经济状况等信息。通过拍照时间、地点,很容易推测出孩子独处的时间和出现的场所,导致不少性侵、拐卖案件。

  点评>

  青少年时代确是短暂而美好的,记录孩子每个有意义的瞬间无可厚非,但是父母在“晒娃”前应当三思。通过避免泄露真实姓名、家庭住址等信息来保护孩子的人身安全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保护孩子的隐私、将其视作独立个体而非自己的私属物品,则是现代社会为人父母的重要关隘。

  德国:网上晒美食当心遭起诉

  德国的啤酒节远近闻名,但慕名而去的游览者在当地著名餐厅就餐时可要留心了。在德国,给自己点的肉排或是香肠拍照,再晒到网上,属于违法侵权行为。

  在社交网站上晒美食风靡全球,但德国的法律却偏偏不解风情。2013年,德国联邦法院裁决,精心烹制的食物是其创造者的艺术品。这实际上意味着,在你给食物拍照并上传之前,必须得到厨师的允许。根据德国法律规定,因侵权导致的罚金可以高达数千欧元。所以,就餐者如果想在餐厅之外大秀美食,必须取得厨师的同意,即便上传这些照片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律师说法>

  中国未成年人权利保护待完善

  江苏熙典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晓峰说,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人格权、身份权等方面仍是空白,“很多情况下,儿童的权利由父母或监护人代为行使”。也就是说,晒娃一事上,中国父母无需征求孩子意见。

  相比之下,西方在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方面的法律更加完善。朱晓峰说,在美国,如果父母有虐待孩子的行为,法律会直接剥夺或中止他们的监护权,由社会福利机构代为抚养,“孩子上补习班也是一样,中国是父母让你去就必须去,这在西方国家被视为强迫行为,孩子有权说不。

  朱晓峰说,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中国父母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孩子,并强迫孩子接受,忽略了他们本身的意愿,“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通过媒体呼吁和关注,引导家长学会尊重孩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未成年人的权利提供全面的保障。

  特别提醒>

  身份地址等信息应打马赛克

  南京市公安局公交治安分局安警官说,网上晒娃现象十分普遍,不过,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父母可真得长点儿心。

  安警官提醒,首先是确认照片发布范围,“社交平台都有隐私设置,经过筛选的朋友圈比较安全。”此外,上传照片中最好不要包括个人的有效信息,“主要是门牌号码、小区大厦名字,姓甚名谁也不要透露。”安警官说,成年人要加强对儿童的监管和看护,还要多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提升他们的自我防范能力。

  据《人民日报》、《现代快报 (微博)》、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