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美丽中国亮丽名片注入“活水” ——“三江源水源”入选“中国好水”
可可西里太阳湖及远处的新青峰。(资料图片)
前不久召开的“寻找中国好水”暨第二届“中国好水”水源地发布会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名单中,“青海三江源水源”榜上有名。
从体制创新到生态保护,从政府行为到民众参与,这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成果,无疑再次为实施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注入了“活水”。
保护江源生态筑牢“中华水塔”
前不久,居住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长江源园区的一位牧民,在地处长江源头的通天河畔记录到河流生态系统的旗舰种——欧亚水獭活动影像。而且,据悉,这一反映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及完整性的物种,还频繁现身于澜沧江源头地区。
当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依托地域优势,明晰绿色发展路径,我省主动担负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在保护与发展中不断找到矛盾发展的必然规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作为自始至终的责任和使命。
大投入、大力度的治理、建设和保护,从面临种种生态危机到从危机中走出,当世界目光都聚集于三江源头时,我省正在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之路上实现着一次由量到质的蝶变。
一项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我省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94.7%,较国家确定的考核目标高出了10.5个百分点。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到II类以上。
早在2005年,总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启动,自此,三江源生态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2014年,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实施,截至目前已累计下达投资97.11亿元。
从三江源二期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年平均出境水量达到525.87亿立方米,年均比2005至2012年平均出境水量增加59.6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由4.89%增加到5.70%。
同时,三江源地区的各类草地草层厚度、覆盖度和产草呈上升趋势,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创新体制打破“九龙治水”
素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地处三江源腹地。对于此次三江源水源入选“中国好水”,曲麻莱县县委书记董晋林说,水源地海拔大都在4500米以上,生态环境脆弱,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生态移民,牧民定居等政策,并依据高原独特的草原资源,发展有机、无污染的生态畜牧业。
三江源是维系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生态安全命脉,青海每年将向下游输送逾600亿立方米的水量,其中三江之水覆盖了我国66%的地区,养育了6亿多人口。
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更好保护为目的,在全国率先实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让一江滔滔清水润泽华夏大地。
2015年,我省被列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2016年,我省正式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7年,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今年年初《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总体规划》正式印发,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将得到严格保护。
以“一年夯实基础、两年完成试点、五年建成国家公园”为目标,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公园,我省在体制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实现了集中力量、统一管理的新格局,打破了以往由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的“九龙治水”体制。
始终坚持创新建园,充分发挥在体制改革上的引领作用,将原来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进行统一划归,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
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综合管理实体,实现生态全要素保护和一体化管理。设立了玉树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态法庭,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同时,遵循山水林草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加大环境整治留住蓝天碧水绿地
前往玉树州考察澜沧江生态,考察生态修复区,去黄河源头采集水样……
此次“寻找中国好水”行动发掘出了三江源“好水”水源地,体现出当地政府和民众用切实行动,守护住了生命之源,为水源地保护及环境问题整治做出了良好示范。
省环境保护厅相关负责人说,以获得“中国好水”水源地称号为动力,将高起点定位谋划,全面提升当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在污染物排放、环保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把环境整治作为保护水源地的重要举措,以“家园美化”行动为抓手,全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在全省整治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在2500个以上,其中全覆盖县达25个,三江源地区有14个县(市)实现全覆盖,玉树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率先实现全覆盖。
同时,果洛州玛多县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示范项目为当地推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创造了条件。我省还研发了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小型生活垃圾智能化连续高温热解处理设施。
在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方面,玉树州杂多县率先实施垃圾减量及资源化利用,探索开展牧区垃圾回收利用处理试点。
还从学校入手,在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设立了校园“垃圾换文具点”,通过捡拾塑料瓶换中性笔、铅笔,废纸兑换钢笔、日记本等行为,影响带动孩子、家长及周边人能主动去分类垃圾、回收废品,保护城市环境。(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