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曲河畔生态大写意
【生态观察】
绿意油然的七月,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麦秀山川林木葱郁,泽曲草原遍染青翠,天空湛蓝清新,河湖鱼翔浅底,草原牧歌欢快地流淌在河畔与溪流……一幅“生态画卷”的泼墨山水,纵情叙说着泽库县生态环保的永续发展。
泽库县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既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也是黄河三条一级支流——隆务河、泽曲河、巴河的发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多年来,泽库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努力推动着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几年的工作心得就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想得长远一点,算大账、算远账、算整体账,在保护生态环境上不能因小失大,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想要‘造绿’、‘护绿’就得先让牧民群众知道绿的重要性。”泽库县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多杰卡说。
有绿,才有“高天净土”
多杰卡介绍,让牧民群众知道并理解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措施至关重要。自泽库县被确定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县后,全县就整体纳入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县委、县政府通过拉设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册和《致全县人民的一封信》等方式,积极宣传和普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引导牧民群众过上生态环保的生活,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驱车西出泽库,50公里的行路,一路的草原被绿色染尽,草原上牛羊遍地。一路上,不时有牧民行走在路上,偶尔看见弯下腰捡起地上的垃圾。停车询问,14岁的公保是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学生,刚刚捡起一块丢弃路边电池的他,脸上铺满了笑容。学校的环保知识和家里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知道如何保护自家的草场和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
为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性,让全县牧民群众深层次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泽库县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环保知识的教育培训及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培养高素质的环保工作队伍,提出针对各项目环保工作的要求和环保措施,制定普法宣传生态保护工作目标,进一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让牧民群众增强环保意识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有绿,就有“碧水青山”
泽库县恶劣的高寒气候使得树木成活率低,种植成本高,生长周期长,绿化造林困难重重。要保护好天蓝、地绿、水净,种“绿”就成了泽库县久久为功的一项重点工程。
来到和日镇直干木村见到,不远处的沙丘用尼龙沙袋设置的沙障隔成无数的方格,曾经恣意肆虐的沙丘,被一张巨网牢牢控制。远处,绿油油的树林宛如绿色屏障,扼守着沙丘扩张的步伐。
多杰卡介绍说,泽库县沙化土地面积达130多平方千米,风沙带和海南州相连,其中较严重沙化面积接近60平方千米。为了遏制沙丘的蔓延扩张,泽库县从2007年开始在此开垦了1公顷试验地,种下了高山柳、云杉、沙棘等苗木,从2013年起每年种植14公顷,目前已治理沙化地约41公顷,今年在才切日山周边有54公顷的治理目标。
沙丘固住了,如何降低成本并提高苗木成活率,也是治沙卫士们同步思考的问题。来到占地3.33公顷的直干木育苗基地,泽库县三江源办工作人员曹扬阳介绍,这里种植的大部分苗木主要以高山柳为主,出苗时间按5年算,如果培育成功,将极大提高苗木在沙地的成活率。
配合“绿”的宣传与植“绿”呼应,绿色理念蔚然成风。“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理念深入人心。培育苗木也成了附近牧户的一项增收工程。
来到宁秀村,50岁的万玛阚卓是村里的“劳模”,平时多到邻里帮忙,在她的带动下,在把牛羊送到合作社的同时,全村已经有40户跟着万玛阚卓种起了苗木。桑吉杰布就是其中一户,他说,家里有1400多平方米的育苗地,有19000株柳树和800株杨树,柳树两年一卖,平均每株1.5元,杨树3年一卖,平均每株8.5元,算下来,每年能增收6000元以上。
环境无法选择,但不屈不挠的泽库人,为实现泽库的“绿色梦”选择了奋斗……以生态建设紧咬“造林”这一基础工作不放松,以狠抓天保工程、公益林高标准造林等项目为突破口,以项目为支撑,全面创新营林机制,着力打造绿色泽库。
有绿,便有“金山银山”
如果说增水增草增绿是看得见的改变,那么,农牧民生产生活观念正在发生的明显变化,则象征着新的现代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正在三江源地区逐步推进,这是一种深刻的变化,对生态保护注入了可持续的动力。
来到宁秀乡拉格日村生态有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经连续4年成功分红的拉格日村依然一派繁忙的景象,一头头戴着黄色耳标的牦牛和藏羊悠闲地吃着草。合作社分成天然放牧、高效养殖、良种繁育和商业经营等4个组。其中天然放牧组又分为20个牧业生产小组,进行牛羊分群放养和划区轮牧。“自从自家的草场和牛羊入到合作社里,草场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牛羊每年从合作社分红,不比以前收入少,我现在还外出打工,一年能挣3万元以上”,合作社成员旦巴多杰说。
依托草场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牲畜品种优良等优势,以“保护生态、调整结构、集约化经营、走村落化建设和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近年来,泽库县有机畜牧业迅猛发展,仅去年,全县佩戴“牛羊身份证”耳标的牦牛和藏羊数量达到了4.3万头(只)。
造绿守绿,“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经济完全可以与生态相伴而行,努力发展经济,更要让伴随它的是青山绿水,是鸟语花香,是天朗气清,是经济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植绿,看绿,赏绿,在泽曲河畔,在麦秀林场,“牧家乐”、“藏家乐”悄然兴起;和日乡和日村,绿树成荫,小溪潺潺,脱离了半游牧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了集中定居的新生活,家家户户凭着百年石雕手艺,户均年石刻收入达2万多元。
绿水青山就是“财富”。自“三江源”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泽库县结合生态保护和建设实际,促进传统畜牧业向有机生态畜牧业转变,退牧还草、以草定畜等草原生态保护措施一一得到落实,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群山连绵,逶迤起伏,沟谷相间,滩地开阔,全是绿意盎然。
泽库县凭借高原独特气候和区域优势,主打“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走特色发展之路,为后人“乘凉”而“种树”,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造福子孙后代。(记者 张浩 姚斌)
【生态故事】
盛夏,当我们再次来到格多村时,眼前是大片的绿草地,在阳光下绿油油地反着光,充满生机和希望。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无际的黑土滩,硕大的草原鼠东跑西窜,草原到处都是老鼠洞,而如今的格多村黑土滩变成了绿草地,一派美丽新景象。
与村党支部书记多布旦一起,我们来到牧民扎保家了解黑土滩治理和牧草种植情况。“经过前期种草和禁牧,我家的草场上老鼠少了,冬季牛羊的吃草困难也解决了,在多布旦书记的带领下,许多牧民的思想都转变了,自己出资种草、治理黑土滩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扎保说。
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距县城大武镇24公里,是一个纯藏族聚居的牧业村,平均海拔4200米,全村草原面积1.7万公顷,其中,黑土滩面积就有7333公顷。
多年来,受自然环境、超载放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上个世纪末期,格多村就已经出现了草场严重退化的现象,黑土滩面积不断扩大,草场退化严重影响了牧民的生产生活。
2013年,玛沁县抓住实施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抓手,在格多村成立了饲草种植合作社,62岁的老书记多布旦成了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走家串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说服牧民们加入到合作社中来,治理黑土滩,改变草原无草的现状。
万事开头难,牧民们都抱着观望的心理不为所动,找各种理由拒绝,而他不气馁,常常一出门就是一天,出嫁了的妹妹和女儿没办法,轮流来照看家中85岁的老母亲。这一年他率先划出自家2000多公顷黑土滩做实验,并发动村委班子成员在各自黑土滩上种草,当年只有4家共333公顷黑土滩上洒下了种子。草籽种下去了,当年就看到了绿绿的青草,尽管种植的牧草受高原恶劣气候等因素影响,效益不是很理想,但村里所有的牧民都发现黑土滩绿了。
2014年春季,情况很快发生了改变,草原上除多布旦合作社种草以外,相临的很多黑土滩上有机器在播种,原来,很多家境较好的牧户自己出资种草。
多布旦喜上眉梢,闲余时间抽空就去看别人家播种,并凭自己种草的经验指点帮忙,到年终一计算共有14家牧民治理黑土滩近2000多公顷,到今年已经发展到了45家,治理黑土滩面积达6000公顷。这是多布旦一开始从没想到的结果,看到种草带来的转变,这位老人高兴地说:“现在我们牧民群众已经认识到草场的重要性和治理草原后对自己带来的好处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们草原人要靠草原吃饭,草原不好就要治理,不能等。我已经老了,但是我要坚持把剩下的黑土滩全部治理完!”(记者 尹耀增)
【生态论坛】
“绿色革命”引发的启示
拥有天蓝、水净、草绿的美好家园,是每个现代人的愿望。
泽库县退牧还草和禁牧搬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多年来一直追求的草畜平衡的目标,走出了一条牧区城镇乡村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通过零散搬迁集中安置和聚居禁牧两种方式,泽库县的移民社区基本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和教育、卫生、通讯、环卫“四配套”,其硬件设施已基本达到小康村的标准,成为当地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示范点。
如果没有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关注,“现代生态畜牧业”将是一句空话。发生在泽库县的诸多深刻变化,给我们种种启示。
启示一:走现代生态畜牧业之路,必须坚持转变生产经营模式。
要将已经习惯了分户经营的畜牧户联结起来搞集约化经营,畜牧户到底愿不愿意?行不行得通?
实践得出的结论是:以牲畜、土地折价入股,草场随畜计价流转,劳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股份制经营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两点:既要引导群众提高认识,又要尊重群众意愿;生产和经营既要突出效率,又要体现公平性。
启示二: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及业务部门的大力扶持是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因素。
作为弱势产业的传统畜牧业和被诸多条件和环境制约的牧民,能否凭借自身力量实现产业升级?
显而易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有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有效落实国家惠民政策,整合各类建设项目资金,凸显预期效益。
启示三:调整产业结构,挖掘草地潜力多元发展,是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传统畜牧业因何停留在只注重生产养殖功能,从而陷入发展方式狭隘,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境?
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时,千万不能忘却曾经出发的方向——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旨在建立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启示四: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必须坚持用科学技术做保障。
何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畜牧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必须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实施畜禽良种工程,通过提质增效实现稳畜增产;加强科研推广,提高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建立生态畜牧业长效投入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增水增草增绿是看得见的改变,那么,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的明显变化,则象征着新的现代农牧业业态正在三江源地区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