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少村里话民俗

09.05.2016  16:52

  

  青海新闻网讯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的东部,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村庄,清朝乾隆年间庄堡录中有它的名字出现。在百年后它以一个传统村落的身份,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我们无不为它外形结构、其历史变迁和它别具一格的民俗而赞叹!

  洛少村在文化形态上表现出浓郁的宗教色彩,藏传佛教文化意象成为其核心因素。洛少村的核心部分就是拉康(村庙),无论它的位置是否占据村庄的中心,但它的存在就是整个村庄人们的凝聚点,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牢牢地吸引住全村人的心。

  洛少村全村有洛少拉康、尼忙拉康和让顿拉康,“拉康”是洛少人依托精神的地方,也是村民在节日里聚会的地方。

   春节:“希努萨日”

  除夕,土语称“恰布萨尔”。这一天,人们早起对屋内院外进行最后一次的大扫除,接着贴钱马,屋里屋外布置一新。之后忙碌着卤制大肉,捏饺子,擀长面。中午时分,要蒸一笼叫“恰布萨尔学美”的包子,这包子是洛少村的人们必吃的,还要分送家族长辈。傍晚,人们拿上所有过年食物的份子,拌上名叫“斯佐尔”的油面,到坟茔祭祖。他们用这些食物和油面煨上大大的“斯佐尔”,烧过纸钱,祷告祖先与在世的人们一起过大年。

  除夕的一天还要讲外借钱物一律收回,外出的人们也纷纷赶回家中团聚。家庭主妇们在厨房为“灶爷妮妮”的神位重新抹上黄泥,点上白三角点,在供板上点上神灯,用吉祥的白色和清香的桑烟,迎接“灶爷妮妮”归位。除夕夜,洛少村的人们一般不入睡,静静地守候着,等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土语称希努萨日,是洛少土族人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子夜一过,新的一年便到了。此时,人们洗梳完毕后,在院中的桑台上煨上桑,在佛堂内或佛龛前点上佛灯,献上净水,烧起高香。用蒸笼蒸上十三个迎接神佛的馒头,熬上香甜的奶茶。

  迎神时,在院中点上圣火,大门开关三次,希望神佛的降临能给全家带来吉祥、平安和幸福。迎入神佛后,将热气腾腾的馒头、奶茶(不放盐)供于佛前并向四面八方祭洒,还要燃放鞭炮。然后恭敬、虔诚地向四方磕头、祈祷。迎神仪式结束后,家中晚辈要向长辈拜年。此时炕桌上摆上年食,晚辈请长辈坐于上位,恭恭敬敬地端上奶茶,敬酒添茶后依次磕头拜年。晚辈磕头拜年时,长辈高声祝福:给苍天叩首,你们将六畜兴旺!给神佛叩首,你们将五谷丰登!给帝王叩首,你们将财源滚滚!拜年完毕,长辈还要给晚辈赐予叫做“希努斯耶尔”的压岁钱。

  到村庄附近的神山顶上祭祀“腾格尔”(苍天),是洛少人要争先恐后去做的一件大事,他们都希望自己能第一个到达神山顶祭天,以得到“腾格尔”最好的庇佑。人们把各自家中的年食、美酒祭入桑堆,他们磕头顶礼,抛放鹿马,希望桑烟将每个人、每个家庭的虔诚祈祷和美好愿望带给神圣的“腾格尔”,也期盼能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吉祥和安康。

  接着人们拿着同样的祭祀品到拉康和本家族佛堂给神佛拜年。还要到本村及附近的敖包去祭敖包。祭敖包时人们把经幡、拴有白羊毛的树技等插在敖包上,有石头的地方把石块放到敖包上,给敖包献哈达、煨桑、叩头,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围绕敖包转三圈,同时把粮食和美酒祭洒于敖包上。

  随后,青年人们领着小孩,拿着哈达、酒和馍馍给家族的长辈拜年。人们互道“希努赛尼”的祝福。长辈们照例会给晚辈“希努斯耶尔”。

  当大年初一的太阳升起来时,洛少土族人给自家的马、牛和领头羊的鬃、尾、颈毛上拴上吉祥的哈达或红绸,喂给年馍,放着鞭炮驱赶出家门。它们奔向那个方向,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将是水草丰美的地方。这个习俗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洛少土族人曾经是游牧民族,他们非常敬重牲畜,因为牲畜在那个时代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接着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汇聚到村庄的广场上,人们见面时互道“希努赛尼”问候祝福。他们转轮子秋,荡秋千,打篮球,跳安召舞,开启他们的春节模式。

   正月初二:“希格拉择”

  正月初二是洛少村的村庄保护神祭祀日,土语称做“希格拉择”。

  “希格拉择”的一天,人们拿着祭祀品汇聚到本村的“拉康”。为供奉在村庙的保护神献供、点灯、上香、煨桑,顶礼膜拜之后,在“总管”和“特柔奇”(头目)的主持下由“什典增”(专门请神者)请护法神,恭听护法神降旨预示年景。“什典增”洗手、嗽口、熏身、脱帽后恭恭敬敬地请下神矛,双手举在胸前,口诵“索勒喀”祈词。

  这时众人吹起海螺,敲响锣鼓,燃放鞭炮,迎接护法神降临。

  由一位老人恭敬地献上哈达、红绸之后,一一禀告所要预示的事项。对于肯定的和同意的事项神矛用比较剧烈的抖动表示,对于否定和不同意的事项神矛则处于稳定的抖动状态。

   正月十五:“哈然塔温”

  正月十五元宵节,土语叫“哈然塔温”。这日,洛少人家撤去所有献供,表示“希努萨日”已经过去。

  夜幕降临后,每家每户门前燃起火堆,全家老少从火堆上来回跳三次,用来驱邪消灾。跳火堆土语叫“嘎勒都力”。跳火堆还有一点讲究,就是提前在门前摆放好麦草堆,成三、五或七的单堆数,从灶火内引来火种点燃。火堆熄灭后,人们把各家门前的余烬聚拢在一起,围着余火跳着欢乐的安召舞,唱着嘹亮的“安召索罗罗”。

  洛少村所生存的环境是青藏高原,大陆腹地。年降雨量平均在五百毫米以下,有的地区甚至不足三百毫米,雨水分布极不均匀,所谓“春旱秋涝”。在农历三四月份庄稼出苗扎根期间最需要雨水的时候,在洛少村却最为缺雨。在靠天吃饭的年代里,祈雨便成为洛少村村民的一项重要的祈愿活动。洛少村的祈雨活动分小型和中型两类。小型的祈雨活动是由一个村庄组织的,由本村庄保护神使用“法力”求得雨水。祈雨时,人们在本村最神圣的泉眼处,为泉神敬献宝瓶、五谷,煨上大“桑”,众人念嘛尼“六字箴言”虔心祈祷、叩首,直至求得雨水为止。中型祈雨由几个村庄联合祈雨,在本地灵异的水源神泉处,由几个村庄的保护神共同施法求雨,祈雨方式与小型祈雨相同。

  洛少村每年冬季都有驱瘟活动,土语称“纳萨吉日阿”。在隆冬季节,由村庄保护神选定一个日子。这天晚上,在海螺声中,全村男子全部出动,他们请上村庄保护神,在大炒勺中燃起油锅,点起火把,拿着沙子,从村子的一头,挨门逐户驱逐瘟疫。每进入一家,保护神施展法力,众人呐喊着逐房间火燎沙打,往外驱瘟逐邪,然后在大门上贴上符咒,紧闭大门,不再进人,直到最后一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