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传统注入活水——“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观后

08.04.2016  12:58

  25天、13个院团、23场演出,“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近日落下了帷幕,但它带给人们的欣喜和感动却持久未息。专家赞誉全国豫剧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形成,河南省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富有战略眼光。展演除了涵盖经典老戏,新编历史剧选材的新视角和现代戏比重的加大再次证明豫剧可与时代同步发展,同时,引人瞩目的是一批青年人开始崭露头角,彰显了豫剧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首先从戏曲的创造力谈起。本次展演安排显然是周全的,经典剧目《五世请缨》、《花木兰》、《七品芝麻官》、《三哭殿》、《程婴救孤》让人再次重温浸润着前辈艺术家心血的作品有着何等高超的艺术水准。然而,如戏曲理论家安葵所说“传统是一条流动的河”,要保护和发展传统就必须不断注入新的活水。除了挖掘、传承传统剧目之外,还应该创作新的作品。这次展演中的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涌现出一批杰出作品。譬如新编历史剧《九品巡检——暴式昭》是根据河南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创作,紧密契合当下反腐倡廉的时代命题。发掘塑造清官的艺术形象,在今天能为时代提供正能量,具有现实意义。

  人们常说“现代戏是戏曲现代化的试金石”,展演中现代戏取得不凡成绩尤为可喜,成绩大致可归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人物,二是直面现实的勇气。河南豫剧院三团建团60年来,一直以弘扬主旋律,表现当代生活为己任,紧扣时代脉搏,勤奋耕耘不辍,《朝阳沟》、《香魂女》、《村官李天成》都在全国唱得响。展演中有该团近年的新创剧目《焦裕禄》、《风雨故园》、《全家福》。就塑造新的人物而言,前两部作品塑造的人物都感人至深。焦裕禄是当代英模人物,主人公身上体现出的先进的思想和理想的光辉很好地起到引领群众前进的作用,更可贵的是该团团长、主演贾文龙曾多次到兰考,访问当地的群众,对人物有深切的感受,因此舞台人物形象血肉丰满,真切感人。

  《风雨故园》编剧陈涌泉被朱安“这位生前没有爱,死后又失去了名,长期被历史遮蔽的弱女子”激发了创作的原始冲动,继而发现鲁迅作为一个反封建斗士,却始终无法逃脱封建包办婚姻的伤害,不得不做长达20年的妥协,进而通过朱安、鲁迅个人的悲剧,写出社会大变革中人物的命运。主演汪荃珍塑造人物时遵循“既拼演技、拼唱腔、拼经验,又拼文化”的艺术规律从而获得了很多专家的激赏。演绎朱安,克服从26岁到69岁这么大的时间跨度造成的化装、造型到形体、表演诸方面的难点,着力把真实性的心理、生活体验和具有唯美的、表现意味的戏曲程式舞蹈和声腔艺术相结合,传递给观众的是对旧社会妇女那被束缚的人性精神枷锁的冲击波。

  反腐题材的《全家福》展示了腐败罪行对当事者个人命运和家庭亲人造成的毁灭性代价,体现了创作者们敢于直面现实、直面社会问题的勇气。一个曾经让家庭和亲人引以为傲的“成功典范”,却在金钱、女人的诱惑下跌入了贪腐的深渊。同时,该剧也通过人物的命运选择,表现了我党反腐的决心和对我们国家民族前途的信心。

  其他院团现代戏作品如郑州豫剧院的《都市阳光》关注了农民工进城的境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大漠胡杨》和石河子豫剧团《我的娘·我的根》弘扬并歌颂了兵团精神,安徽亳州市梆剧团《印记》主人公以沈浩为原型。中国戏曲学院《朱丽小姐》搬演了西方名著,呈现出东西方文化艺术形态的交叉和跨越。

  有了上述诸多成绩,但艺术创作仍重在探索和积累。由于现代戏创作本来难度就较大,有些作品创作演出的时间尚短,所以在艺术上提高的空间很大:可思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何更加典型化,如何做到更好的戏剧化。我们仍然期待现代戏更加全面地展现多彩的现实生活。

  其次是青年人的头角峥嵘。戏曲的振兴需要人才。这是与戏曲创造力紧密相关的另一问题。100年前的《新青年》呐喊:“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在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谱写着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如今在开启中国梦的新征程、在戏曲繁荣发展的春天里,我们看到了豫剧青年军团的壮大与成长,在继承基础上勇于创新,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拥有什么样人才,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对人才重要性的这般阐述令人赞同。本次展演月,将近一半的剧目由年轻人挑大梁,院团管理者以及广大的艺术名家为青年人扶正剪枝、搭桥铺路的襟怀可见一斑,而后辈学到的真功夫也没有辜负前辈众望。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河南豫剧院青年团聚拢了一批青年新秀,这次展演他们带来新版《穆桂英挂帅》、《白蛇传》、《破洪州》三台剧目,分别由刘雯卉、吴素真、朱旭光领衔主演。这个团队成立于2013年6月,现有60多人,班底是2009级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豫剧本科班毕业生,部分拥有研究生学历,以李树建为首的河南豫剧院领导班子一直以培养人才为剧团建设的根本,河南豫剧院党委副书记吕青分管该团工作,他向笔者介绍该团的定位是“青春+都市”,深挖探索性、创新性的剧目,历练本团演员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年轻观众。管理者还根据演员们自身特长、所宗的派别,排演不同的戏,让每一位年轻人都能人尽其材。可以说在此种观念导引下,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三个旦角,团里很多人如李多伟、郭青峰、吕军帅、杨厉明、李庆杰等也都小有名气。

  在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民族文化高度自觉自信的当下,国家戏曲扶持政策的及时出台,为戏曲新一轮振兴加油助力。但是,戏曲人才的培养是最为迫切的问题,倘若戏曲人自己不进取,不培养接班人、后继者,不注重梯队建设,只是一味“啃老”,戏剧人才就会断档,传承与弘扬戏曲将无从谈起。反之,在未来的5至10年后,一批批青年人若能撑起豫剧一片天,那将是一幅充满艺术活力的新画卷。可喜的是,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央到地方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以及豫剧同仁的共同努力,这个苗头在这次展演中,已经能够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