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也应找到自己的文化自信

13.03.2017  11:03

  人不自信,谁人信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不久前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也同样指出,青海是三江之源,黄河、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孕育出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海东市也应找到自己的文化自信,在创造巨大物质文明财富的同时,着力补齐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短板,增强海东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海东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地下管廊、黄河彩篮等代表海东发展的新名词层出不穷,海东正在成为令创业者激情澎湃的地方。然而,海东市文化事业发展似乎才刚刚起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文化自信建设。

  也许会有人疑问:经济欠发达的海东有多少文化可以传承,可以让我们找到自信?那我们先来一场海东文化“寻根之旅”。

  在羌笛还尚未悠扬吹响时,海东大地就已经进入中华民族文化圈的最核心,古老的昆仑文化早已辐射到这里,或者说,海东大地是昆仑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纽带和交融地。昆仑文化博大精深,它甚至揭示着中华民族的起源,伏羲、西王母就是从昆仑神话中一路走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人祖。时至今日,在海东市乐都区还有一个昆仑村,是见证昆仑文化扎根海东最有力的证明。

  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而海东则被称作“彩陶的故乡”。乐都柳湾是世界上彩陶出土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在民和县的喇家遗址,4000多年前的一碗面条让海东人找到自信,为化隆拉面经济的崛起铺垫了文化背景,这也是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例证。

  从古羌之地到先秦,再到汉将赵充国屯田河湟,以及明代洪武年间的大迁徙,农耕文化在海东璀璨夺目,这个青海的唯一“纯农业区”由此诞生了影响深远、精彩纷呈的河湟文化和河湟文明。

  此外,在历史的更迭中,多民族在海东大地交融,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撒拉族自治县留给海东难以言说的民族文化长卷,和藏文化、汉文化等交相辉映,如今正奏响着一曲催人奋进的民族团结和谐曲。

  更为美妙的是,各民族在海东有一种共同的“语言”,那就是“花儿”,它就像一只长着翅膀的鸟儿,从海东一路鸣唱着飞向陕西、宁夏、甘肃、四川,甚至遥远的新疆、西藏。海东是名副其实的“花儿之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海东市,只要细心就能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就能找到自己的文化自信,那我们还在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