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决战最后的贫困村

27.06.2018  09:02

  青海新闻网讯 

  ★开栏的话★

  六盘山片区是我省区域性贫困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之一,也是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六盘山片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呈现出脱贫成效的良好局面。为充分展示我省六盘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主要做法、重大成效、重要经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从今日起,都市报报推出《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栏目。

  产业扶贫:输血变造血

  缝纫机嗒嗒作响的声音,在青沙山脚下的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本康沟村谱写出悦耳的新乐章。

  本康沟,一个大山怀抱里的村庄。贫瘠土地的先天制约,成为本康沟村迈向小康路上的一个大坎。而这一切,在2016年有了实质性的改变。

  2016年,作为本康沟村的连点扶贫单位,省西川监狱立足自身实际和优势,为本康沟村捐助了42台缝纫机。这42台缝纫机点燃了本康沟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省西川监狱副监狱长、本康沟村新任第一书记多杰冉丹说,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这42台缝纫机充分解决了本康沟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

  “输血变造血。”这是省西川监狱扶贫攻坚的主导思想。多杰冉丹说,为使这42台缝纫机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根据省西川监狱党委的指导和安排,他们培训村民,并引进当地服饰加工公司,逐步建立起“公司+农民工+小车间”的生产经营模式。如今,掌握技艺的村民,把“小车间”搬进家里,忙了务农,闲了加工服装。

  在本康沟村临时改造的服装加工车间,一台台缝纫机前,有年老的、年轻的,有男的、女的,还有残疾村民,他们穿着统一的制服,麻利地穿针、裁剪、缝纫……眼前的景象,让人振奋和敬佩。

  郭媛玲是其中的一员,她在这里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郭媛玲说,她喜欢针线活儿,自从村里集中培训后,她现在学会了做服装。农闲时节,经常到村里的服装加工车间制作衣服,替丈夫分担了生活压力。

  位于乐都区的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的富硒大蒜加工车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地的村民,不仅将亲手种的大蒜销到车间,还成为车间里的产业工人。

  富硒大蒜,这是乐都区高店、雨润、城台等乡镇的主导产业。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蒜价不稳定,给蒜农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而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分忧蒜农的压力。

  乐都区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马文建说,对农户而言,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高于市场价、且以订单的形式收购当地大蒜,稳定了当地大蒜的市场价格。同时,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务工的绝大多数是当地群众,其中,长年务工的有80人,季节性务工的有100人以上,平均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带动当地众多农户脱贫致富。

  记者在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的富硒大蒜加工车间看到,经过高温烘焙、发酵的富硒黑蒜,市场销售价最高卖到每千克900元,这一切归功于品牌和科技的支撑。

  目前,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在乐都富硒大蒜种植区域,以“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的形式建立了近万亩的大蒜种植区域,每年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大蒜,稳定了当地大蒜市场价格。

   旅游扶贫:村民吃上旅游饭

  民和七里寺景区变样了。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区,随着七里花海的建设,景区成为当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主战场。

  走进七里寺景区,造型巨大的孔雀雕塑立在半山腰,尤为显眼。在山坡上到处是各种含苞待放的花朵。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七里花海愈加变得美丽和丰腴起来。

  “七里花海开业以来,到这里的游客比往年明显增多,村民开办的农家乐逐渐多了,村民从山上挖的野菜也卖了好价钱。”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山庄村村民毛财云说。

  目前,毛财云和妻子在七里花海打工。毛财云负责在花海地里种花、浇水、施肥等,他妻子做保洁,他俩的工资加起来共5500元,加上3亩流转土地1000余元,按一年五个月工作日计算,在花海毛财云夫妇的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像毛财云夫妇一样,在七里花海打工的山庄村的村民有很多。民和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何晓云说,七里花海的辐射效应不仅仅局限在山庄村,随着景区建设日臻完善,附近的郭家山等村村民都将受益。为了解决景区季节性旅游的短板,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景区着手开发冬季旅游市场,建设滑雪场等,让村民一年四季都有钱挣。

  在乐都区卯寨景区,旅游扶贫产业带来的效益逐渐显现。端午小长假期间,卯寨景区人满为患,游客吃饭一桌难求。这是“幸福的烦恼”,景区负责人李连和坦言,景区真正发展起来后,受益的人并不是他一人,还有卯寨沟三个村的村民。

  记者开车路过卯寨沟时发现,与以往不同的是,路两边的饭馆多了,卖土特产的村民多了。村民李英花说,她每天早上从地里采摘西红柿、茄子、韭菜等新鲜蔬菜摆在景区门口卖,每天收入有七八十元。

  李连和是个有远见的人。他早先把村民带到外地“取经”,如今,这些培训回来的村民成为卯寨景区的顶梁柱,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华丽转身。

  “目前景区正在打造餐饮一条街,旨在为卯寨沟赋闲在家的村民找到一份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最终走上致富的道路。”李连和说。

  高庙镇镇长杨新春告诉记者,为鼓励当地老百姓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卯寨景区周边的新庄、脑庄、扎门三个村成立了联合党总支部,李连和为党总支书记,破解因不同村级组织认识不统一、步调不一致而造成的村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特色扶贫:实现扶贫更精准

  “海东市除互助土族自治县是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外,其余5个县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5年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别占全省贫困村、贫困人口的40%和33%。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各地不断摸索,寻找出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以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拉面扶贫等为主要模式的扶贫经验和思路,扶贫效益逐渐显现。”海东市扶贫开发局局长何林说。

  一项数据显示,实施脱贫攻坚行动以来,海东市坚持走智力扶贫的路子,共落实贫困生资助资金3.88亿元,为贫困家庭学生学前三年、普通高中和中职落实免费教育政策,贫困家庭学生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现象。

  大山深处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藏族乡牙尕村和哇龙村是省委宣传部的定点帮扶村。与众不同的是,省委宣传部在为两个村发展扶贫产业的同时,情系当地教育事业。

  牙尕村村民周毛谈起孩子上学的事,一个劲儿地为驻村第一书记竖拇指。周毛一家经济困难,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她的丈夫。去年,孩子考上大学后,家里的负担更加重了。村里的第一书记得知周毛一家的情况后,争取了奖学金和助学金,解决了他们一家的实际问题。

  省委宣传部干部、驻牙尕村第一书记杨同业说,到牙尕村开展工作以来感触较深,他觉得除了帮助村民发展经济,尽快实现脱贫,最主要的还是要改变当地群众的思想,注重教育事业。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让贫困家庭学生上得起学;通过争取项目,让当地的孩子在条件较好的省城上学;通过爱心人士对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等等,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情暖藏乡,点亮藏区孩子的上学梦。

  在循化,我们还看到全省率先开展的“保险+扶贫”,即充分利用定点帮扶单位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的行业优势,投入350万元为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保险,解决了农村群众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

  这种全新的扶贫模式,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比较突出的实际,把保险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循化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量身打造农房、意外、住院、大病、门急诊、种植养殖和女性安康等一揽子“脱贫保”产品,有效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哇麻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村上新建葱花鸡养殖场、油用牡丹观光园,八眉猪养殖及开展徒步旅游等,实现全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