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坚决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青海新闻网讯 12月7日至8日,海东市委召开市级领导蹲点调研扶贫工作座谈会和各县(区)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引导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强化精准举措,不断加快统筹协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动落实扶贫攻坚工作。
海东市委书记于丛乐主持会议并讲话。海东市委副书记、市长鸟成云参加会议并讲话。海东市领导车军平、李国忠、陈启福、罗保卫分别围绕蹲点调研情况作了交流发言。
海东市委书记于丛乐:
从转变观念开始推进
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村级组织的思想宣传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群众知晓扶贫的主体是各级党委政府,脱贫的主体是贫困群众自身,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贫困群众图谋发展、积极创业的原动力,转变“等靠要”消极思想,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劳动光荣”、“崇尚劳动”观念,坚定脱贫志向,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劳致富,让贫困群众自觉依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县、乡(镇)、村精准扶贫指挥部、工作站要做实、做精,夯实扶贫攻坚的前沿阵地,用精准的举措领导、指导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要在一些村社积极谋划走经济合作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的路子,改变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特别是要发展能人经济,让先富起来的能人以强带弱,让更多的能人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对其提出一些任务性、责任性的要求,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推动扶贫政策同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政策无缝衔接、良性互动、共同发力。要着力做好整体发展与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有机推进,辩证思考问题,以整体发展来带动扶贫工作,以扶贫工作来推进整体发展。
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车军平:
驻村帮扶要拿出实招
驻村工作队要加强对精准扶贫有关政策的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特别是要准确把握“五个一批”等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责、改进方法,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要尽快摸清村情民意,尽快吃透户情,按照“五看法”逐户走访,找出致贫原因,掌握群众所思所盼,列出焦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同时,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制定扶贫攻坚方案和贫困户脱贫计划,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策”。
围绕每个村的整体发展,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举措,统筹推进集体经济发展,改善村子面貌,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特别是要针对外出经营拉面经济的人员较多的实际,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通过以强带弱,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村道硬化及亮化项目,争取资金修建村活动广场和村道硬化、自来水管道入户工程。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一户一法”的要求,结合家庭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办法,同时争取各种救济政策和补贴,切实保障困难家庭的正常生活。
海东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陈启福:
要让精准识别更精准
要充分运用“五看法”,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等关键环节,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个关口,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动态管理,有效提高扶贫效果。想要精准扶贫,就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搬迁、金融支持等扶贫措施,确保帮扶精准到位,帮出成效。要在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的同时,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灵活运用“五个一批”的方法措施,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切实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贫困村要发展,贫困户要致富,村“两委”、乡镇干部、扶贫工作队这“三支队伍”齐心协力是关键。要严格按要求管理好这“三支队伍”,把精准扶贫的成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传导压力,强化担当。同时,还要在工作和生活上关心支持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搭建平台,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工作上有动力,从而更好地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海东市委副书记、市长鸟成云:
金融扶贫成为新引擎
充分发挥各县(区)优势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贫困户收入。通过实施家庭牧场等项目来扶持一批,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强化增收支撑。充分发挥轻工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扶持就业一批。发挥拉面经济的优势,充分利用好省、市拉面经济发展基金,通过政府扶持,发展一批。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带动群众发展农家乐、旅游产品开发等产业,带动部分村民脱贫致富。
在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方面,可以农村互助资金的方式来发展村集体经济,解决群众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县、乡、村三级积极衔接争取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因地制宜规划和培育贫困村富民产业,驻村工作队引导贫困户发展养殖、种植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
针对因病致贫问题,要全力实施合作医疗、大病保险报销等精准医疗救助措施;针对因学致贫问题,要整合各类教育补助资金,向贫困家庭倾斜,补助到农户到学生。同时,通过提高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改进临时救助措施扶持一批。
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有力保障,通过争取项目、整合资金等有效手段,努力提升水、电、路、房等基础建设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海东市委副书记李国忠:
精准扶贫靠产业“造血”
调研发现,导致贫困的原因一是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实用技术人才,且观念陈旧,“等”、“靠”、“要”、“懒”的思想严重,自主发展意愿不强。二是自然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平安区沙沟乡侯家庄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四分,绝大部分家庭还要程度不同地买粮吃。三是因病残、天灾人祸及子女上大学等返贫现象无法得到遏制。
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使贫困群众从种植环节中得到稳定收入。通过发展家庭牧场、生态牧场,拓展养殖业,提高养殖业收入。以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为抓手,大力开展科技扶贫。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认真实施“雨露计划”劳动力培训转移项目,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发展集体和劳务经济。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房屋、道路、供排水等方面找准突破口。力争村上一大批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针对贫困学生、残疾人、低保户等弱势群体,进一步充实完善帮扶单位、驻村干部、村“三委”班子成员及党团员联系贫困户帮扶机制。认真开展留守儿童、残疾人、困难党员和贫困家庭爱心捐赠活动。
海东市委常委、副市长罗保卫:
精准扶贫要打造亮点
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和基层群众认识到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是确保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提高他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的转变。加大对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的目标考核,确保发挥第一书记应有的作用,教育他们尽职履责,主动深入融合群众,吃透村情民意,找准治贫突破口,制定对策措施,精准发力,精准脱贫。
对精准扶贫对象重新核查时,务必做到建档立卡信息准确无误。精准识别时确保公平、公正、阳光、透明。在编制专项扶贫方案时,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原因施策、因贫类型施策。认真谋划精准扶贫项目,有效改善贫困村的路、水、电、住房、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
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推广。善于发现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亮点,认真总结归纳可模仿、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