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基层党组织为“拉面经济”壮大做后盾

27.04.2016  11:28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海东市通过在北京、上海、河北、浙江、江苏等省市设立的34个驻外党组织,把外出从事拉面经济的580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管理当中,为“拉面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后盾。

  在外务工人员的“指导员”

  随着“拉面经济”不断壮大,从业党员数量增多、流动频繁,针对党组织服务难跟进,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作用难发挥等问题,海东市依托“拉面经济”,在北京、上海、河北、浙江、江苏等省市成立48个驻外办事处,设立临时党支部28个,在广州、深圳、郑州、西安、长沙等城市组建特色党小组6个,把外出从事拉面经济的580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管理当中。临时党支部和流出地党组织开通手机短信平台、开设QQ论坛、搭建微信平台、开辟微博专栏,通过信息发布、论坛交流、微信分享、微博互动等形式,开展虚拟组织生活、学习讨论、民主评议、党务咨询、党员服务、党内监督等活动,使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同时,在“中国拉面网”开设“流动党员之家”,下设政策宣传、党的建设、家乡动态、劳务信息、发展金点子、流动党员管理大家谈6个子版块,进一步加强了流动党员和党组织的联系。流动党员作为信息员,及时将致富、就业、政策、出行等信息传达给外出务工人员,成为了在外务工人员的“指导员”。临时党支部经常性带领流动党员主动上门了解拉面经营户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积极与当地环保、卫生、工商、教育等部门协调,为“老乡”排忧解难,为劳务人员协调处理权益纠纷375起,帮助办理劳务输出证、身份证、婚育证等2.9万余件,协调解决了2412名学龄儿童的上学问题,且减免了借读费、学杂费等,解决外出务工党员、群众在用工、开办饭馆等方面的实际困难1600余件,临时党支部成为了壮大“拉面经济”的坚强后盾。

  拉面经济从业人员的“领路人”

  在海南省海口市开拉面馆的化隆县谢家滩乡下河滩村的马牙古拜,对顾客遗忘的6万元现金不为所动,如数奉还,得到了海南省委主要领导的赞许,被评为“感动海南”十大年度人物。化隆籍拉面馆老板马俊成每天将三百多份爱心早午餐送到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受损群众和救援人员的手中,他的举动得到当地青海籍拉面经营户们的认可响应,也得到了天津当地市民的赞扬。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上演着一碗拉面传递正能量的故事。

  “青海拉面”正在逐步打响自己的品牌,遍布各个城市的24个驻外党组织和580名流动党员成为了“拉面经济”从业人员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临时党支部通过召开座谈会、培训会等形式对流动党员、务工群众开展法制、诚信和民族团结教育,号召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务工党员做遵纪守法、维护社会治安的模范,引导他们遵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以实际行动树立良好的形象。

  精准扶贫的“强心剂”

  临时党支部引导流动党员发挥市场信息量大、经营点子多、社会经验丰富的优势,给村里的留守群众提供用工、餐饮点转让、新投资项目等信息,并通过借款、合伙、入股等方式给予资金帮扶,带领群众在“拉面经济”中共同致富。化隆县将精准识别的贫困户与拉面店对接,让扶贫对象在拉面店边带薪“跑堂”,边实地接受培训,并计划到2019年开设“扶贫拉面店”不少于1000家。在临时党支部的指导和流动党员的带动下,海东籍群众赴全国各地从事拉面产业人数逐年增长,从业人员收入不断攀升,2015年度,海东市“拉面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经营收入达114.7亿元,其中“拉面之乡”化隆县劳务输出就业8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18亿元,人均收入2.3万元,全县每4个人中就有1人从事拉面产业;循化县劳务输出就业3.2万人,实现收入劳务15亿元,人均达到4.7万元,全县每4个人中就有1人是“拉面匠”,这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拉面经济”中找到了自己的“脱贫之路”。在致力脱贫的同时,临时党支部时刻不忘引导拉面经营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回馈社会。在杭州成立“化隆拉面志愿者”服务队,义务打扫社区卫生,为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残疾人、智障者,以及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做一顿可口的清真拉面;化隆县巴燕镇流动党员马忠全积极为家乡群众外出务工提供信息资金等帮助,带领村里126名群众到上海务工,年劳务经济收入达80多万元;循化县街子镇流动党员于春节返乡期间为家乡群众提供各类致富信息138条,解决贫困户创业资金4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