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乐都:做海东发展的排头兵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文明;这是一座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城市,以瞿昙寺和柳湾为代表的“金字招牌”让她声名远播,独领风骚;这是一座有“蔬菜瓜果之乡”美名的城市,作为全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的产业优势无可比拟。
2013年2月8日,海东撤地设市,乐都撤县设区,海东市行政中心设于乐都。历史的篇章在这一刻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年轻的乐都区以全新的姿态紧抓机遇,在这片30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吹响前进的号角。“海东要快速崛起,乐都要率先崛起”,发展的大幕缓缓拉开,作为海东市行政、文化、教育中心的乐都区,正在朝着“青藏高原生态宜居城”的发展目标昂首前行!
新型工业强区
今年6月27日,青海康泰铸锻机械有限公司6.8万吨多功能锻压机项目试车成功,挤出了第一根长12.5米、直径630毫米、壁厚110毫米的挤压钢管。这个总投资22亿元的项目将在达产后,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新增利税24.8亿元。依托康泰大压机项目,乐都区将建设以铸锻件、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镁基合金、航空航天材料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同时,依托耀华浮法玻璃生产线和在建的锂铝硅项目,建设以特种玻璃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链及产业集群;依托金鼎水泥加快推进水泥行业整合,组建水泥集团公司,开发高强度水泥及制品,打造特种水泥生产基地;依托九通集团积极推进冶炼行业结构调整,建设以硅系列新产品为主的铁合金产业链及产业集群;依托青海伊欣民族服饰和卡曼达服装生产线项目,建设以服饰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产业链及产业集群……这是今年乐都区加快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
撤县设区以来,乐都区工业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全区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确定了“高、新、轻、优”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方向,呈现余热发电项目、水泥行业整合、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逐步淘汰和转型等九大亮点。2014年,按照“全力抓工业、关键抓项目、突出抓招商”的工作思路,以“特点、引领、高端、高效”的要求,全区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使各项经济指标平稳增长,为全区工业项目顺利进展奠定基础。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7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工业增加值27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8%。实施重点工业项目30项,共完成投资14.25亿元。
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3家,初步形成了以冶炼、建材、装备制造、金属制品、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能源为主导的工业格局,产品包括20多个大类近百个品种,其中平板玻璃、水泥、硅铁、碳化硅、金属制品、炸药、墙体材料、洗精煤等20多个产品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从业人员达8200人。今年上半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6.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可比价累计同比增长11.2%。除园区外,实施的工业项目共17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67万元,完成年目标任务的50.6%。
以高标准建区
位于乐都区朝阳山片区的碧水园(安置区)占地面积278亩,总投资18.59亿元。作为乐都区建设面积最大的安置区项目,建成后将整体集中安置3122户拆迁户。这是乐都区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其城镇化建设画卷中的一个缩影。仅2014年,全区城镇建设总投资超过43亿元,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4655户,建筑节能示范户550户。不仅投资近200万元进行市政设施维护,还加大环卫工作的投资力度,增加果皮箱、垃圾车、道路清扫车、洒水车等。
今年,乐都区计划实施项目181项,总投资198.7亿元。全区城市建设以片区开发建设为核心,坚持新建与改旧并举、文明与宜居并建,着力拉框架、抓配套、创精品、出特色、美环境、提品位,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重点实施一批城乡道路、桥梁、地下管网改造和管廊、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生态绿化、棚户区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实施城市道路项目29项,道路总长36.18公里;城乡道路和桥梁项目5项,总投资1.66亿元;投资1.89亿元建设瞿昙路、引胜路、祥福路、繁荣街等7条道路管廊;开发房地产项目25项,总投资64.77亿元;安置小区项目4项,总投资28.98亿元;改造4块旧城区棚户区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1440套;蚂蚁山公园生态绿化项目、湟水河乐都段河道治理工程、南北山绿化工程等项目全面启动。
一个个数字背后是城区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基础,便是要“打破千城一面”的规划设计。近年来全区用于各类规划的编制费用达3750万元,初步形成了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各种功能组团和乡镇规划为补充,以产业布局规划为支撑,以基础设施规划为纽带,以公共服务规划为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统筹规划体系,规划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现。全区354个行政村除因城市建设不宜编制的34个村外,剩余320个村的村庄规划目前已完成规划编制的有257个,正在编制的21个,已通过市农规委评审并报省住建厅备案的为252个。
文化旅游活区
近年来,按照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乐都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开发文化精品,开展文化调研,创建文化企业,把文化产业构筑成宣传推介乐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的发展要求,乐都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瞿昙寺“花儿”会进行文字和音像资料的补充完善;对北山跑马、高庙社火、老鸦三会等进行文字、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成功举办国际攀岩精英赛等国际体育赛事;为270个村业余剧团配发了乐器、音响、服装、道具;新建“农家书屋”354家;累计建成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站19个,村级服务店354个。4项民间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个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赛马、乒乓球、射箭、篮球、钓鱼、信鸽等协会组织接连成立;一些民间艺人、歌舞团体和具有乐都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堆秀、刺绣、玉雕、奇石、书画等工艺品进入市场。
围绕建设河湟文化中心,创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海东市旅游集散中心,全区旅游经济收入持续增长,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接待游客8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8亿元;2014年接待游客11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7%,实现旅游收入2.34亿元,增长39.0%。2015年上半年已接待国内外游客46.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3亿元。全区拥有A级景区5家,旅游社6家,宾馆饭店72家,床位2665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家,乡村旅游接待点140家,旅游从业人员1682人。
民生保障兴区
社会发展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近年来,乐都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更加坚实。
在教育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累计达19.5亿元,义务教育“三免三补”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基础建设总计投入6.2亿元,改造建设校舍10.3万平方米;教师结构进一步优化。到今年,全区学前一年、两年、三年毛入园分别提升到100%、97%和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2.8%。
在就业方面,从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实施情况来看, 2013年新增1828人,2014年新增1904人,今年上半年为1206人;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作的实施情况来看, 2013年转移11.4万人,2014年转移10.5万人,今年上半年为8.6万人;从城镇登记失业率情况来看, 2013年为3.48%,2014年是3.24%,今年上半年为3.34%。
在卫生方面,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14年,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451个,床位规模达1407张,从业人员数1629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数1.5个,床位数4.8张,卫生人员数5.6人。完成了9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的用房改造、15所乡镇卫生院周转房、42所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改扩建,区卫生监督所、区级急救中心、区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和二医院业务综合楼建设工作,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先住院、后结算”政策和国家基本药物报销政策全面落实,享受先住院后结算模式人次占总住院人次的72.51%。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以内。
在社会保障方面,2014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806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9738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217523人。全区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达2153.2元,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110元。今年上半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033人(不含离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2357人,城乡居民月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到125元,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水平达到2377.4元。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07.66万元。投资1715万元采用购建和新建的方式完成了7个社区和3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项目。
在扶贫方面,今年项目扶持4乡7村1592户,户均投资9800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400户,户均投资5.7万元。
现代农业稳区
近年来,乐都区坚定不移地实施“现代农业稳区”战略,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着力培育“条沟产业”、发展“条沟经济”,做大做强长辣椒、紫皮大蒜、大樱桃三大品牌,抓好蔬菜、马铃薯、果品、生猪、牛羊、鸡禽六大产业,大力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去年,全区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农牧业工作的主线,不断优化农牧业经济结构,加快农牧业基地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种植业发展势头强劲,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达40.2万亩,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7.8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4%。三大优势品牌蔬菜:乐都长辣椒、乐都紫皮大蒜、乐都地膜洋芋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482亩、1.3万亩、3万亩。年内新建拱棚800栋、日光节能温室1000栋。全区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64家,带动农户3.2万多户;家庭农场81家,家庭牧场57家,建成千亩蔬菜和马铃薯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全区各类畜禽饲养量229.21万头(只),年内通过省级认定的规模养殖场达22家,全区规模养殖户达到6223户,各类畜产品产量达到37984.55吨。
为加快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步伐。乐都区按照“优势产业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的思路,抓好川水沟岔、浅山和脑山地区三个产业带建设,加大对无公害特色果蔬产品、富硒农产品、紫皮大蒜、长辣椒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快扩大种植面积和发展规模,扩大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依托项目建设无公害设施农业基地;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推行生态养殖、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和效益。
今年上半年,全区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4.19万亩。乐都长辣椒、乐都紫皮大蒜、乐都地膜洋芋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297亩、1.3万亩、3万亩。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62万头(只),畜产品产量达到1.6万吨。农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对区内17项设施农牧业进行发展扶持,重点扶持肉牛、肉羊、肉鸡蛋鸡、饲草、藏香猪及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
生态宜居立区
“十二五”以来,乐都区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凭借西部大开发的强劲春风,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优先发展。2014年,按照海东市“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目标,以我省将实施的湟水河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项目为载体,全力推进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林木育苗基地,完善建立森林消防体系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为重点,狠抓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实施“三北”防护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天然林资源保护、新农村绿化、林业产业建设、森林抚育、林木种苗建设、行政中心周边绿化工程八项工程,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2014年,完成营造林65694亩,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1500亩,完成“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12000亩,财政造林补贴试点项目造林20000亩,实施新农村村庄绿化22个村,栽植青杨、旱柳、白榆、云杉、圆柏及花灌木等苗木10万余株。
同时,为加快南北山绿化,提高城市品位,乐都区积极申报和实施水利配套工程。实施了总投资1.07亿元的南大山岗子沟西片区绿化水利配套工程,解决朝阳山、蚂蚁山、北山、人工湖以及城市公共绿化地用水的朝阳山生态引水工程和瞿昙寺旅游景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其中,南北山绿化水利配套工程是全区目前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保证了南北山绿化供水及灌溉,为南北山植树造林创造了条件,发挥了水利配套的重要作用。瞿昙寺旅游景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提高河道防洪标准,保证景区防洪安全,是瞿昙寺景区保护及开发的先决条件,并结合防洪工程营造优美的生态水域环境,不但可提高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舒适度,同时将带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周边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交通沿线环境整治工作、工业污染整治工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