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以“131”总体要求做实各项工作
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实现“一个同步(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标准与要求,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建设“三区”(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突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打造“一个高地”(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青海精神高地)“131”总体要求之后,海东市各部门紧扣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找准、找实“五大发展理念”与海东工作的契合点,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引领和推进省委“131”发展战略在海东落地见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马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发改委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完善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构建特色化、专业化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打造西部硅谷、青海科技领域的“领跑者”。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加快以乐都、平安的核心区同城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城市快速通道、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提质增效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努力做精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进一步融入全省循环经济企业链、产业链、价值链,建立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的国土空间利用格局。抓住发展机遇,谋划一批“看得见、摸得着、能落地”的重大项目,尽早实施。紧盯国家“11+6+3+1”重点投资领域和5大领域32项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投向,继续全力争取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级专项资金,安排好省级各类资金,下大力气盘活存量资金,加大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力度。规范设立政府产业基金,研究成立全市公共设施、交通、农牧业、林业、水利、扶贫、旅游等投融资公司,加快形成“政府投资+金融资本”、“政府投资+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机制。加快推广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大幅放宽交通、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社会基础。
赵得鸿:精心为民展“财”能
财政部门要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强化财政工作的目标导向,深化财政改革,推进税收制度、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预算制度等财税体制改革,统筹协同支持其他领域改革。要在保运转、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基础上,更加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并在投入上、管理上、制度上、机制上不断创新,发挥政府和财政职能作用。坚持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按照政府“十三五”确定的各项工作积极作为,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建机制、可持续的事情,着力解决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就学、就医、养老等需求,使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
同时,支持社会供给的目标,通过推广运用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鼓励公办单位、国有企业改革创新,鼓励各类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提高供给的质量,丰富供给的层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差异化的服务。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依法依规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等,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放大财政杠杆作用,培育和涵养财源、推动地方财力不断壮大和可持续增长。坚持持续、平衡、协调、共享,加强预算统筹安排,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强化财政资金整合,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确保财政预算科学、规范、阳光、透明、可持续,为推动海东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和财力保障。
李树青:补“短”强“优”兴农业
海东必须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中心,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为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为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
突出农村改革、科技投入、营销模式三大创新。积极探索创新多样化的土地流转和经营模式,建立健全网络健全、功能完备、监管有力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引导土地流转的规模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努力形成多元化社会融资的投入格局,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行动计划,通过“黄河彩篮”等示范基地带动,推广应用大数据平台、农业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网络化促进农业经营方式、销售方式质的转变,推动现代网络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围绕协调发展理念,着眼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业结构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效普惠型产业,增加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增加供小于需的品种产量,加大对农机作业配套等建设支持力度。以“黄河彩篮”为平台,运用跨界思维,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等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满足市场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从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入手,对农业生产的提档升级,推进“黄河彩篮”、现代生态牧场、家庭牧场等示范性工程,通过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推进品牌化战略,开拓高原特色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打造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知名品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推价营销力度,建立基地营销网络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系统,强化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使广大农民共享发展的红利。
黄金梅:一切为了碧水蓝天
海东环保部门要把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牢国树立“决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允许以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金山银山”的意识,自觉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真正把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进。
要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构建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落实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实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构建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各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排污许可、达标排放的管理制度,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迫究制度。统筹适用结构优化、污染治理、总量减排、风险防范、生态保护、环境执法、责任追究等多种手段,形成环保工作的合力和联动效应。
全力实施好“碧水蓝天行动”和“家园美化行动”,围绕重要河流水质保持优良、湟河水质持续向好发展目标,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持续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PM10及PM2.5浓度下降比例,确保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高城乡绿化、净化、美化水平,协同推进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及重点景区、重点交通沿线、城镇周边环境的整治。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有效增强环境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深化环保领域改革,积极稳妥地组织推进环境监测社会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综合施策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使海东人民在拥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同时,分享到更多的“绿色福利”。
陈文鑫:当好市场监管主力军
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应践行好“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131”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市场监管改革创新,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互联网+”的新形势,重点在服务发展、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找准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摒弃思维定势、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工作质量,确保各项工作提高效能、提升水平。
针对分级管理、职能转变、机构整合带来的干部队伍思想波动的实际,不断完善创新机制,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信息公示为基础、以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为手段的新型市场监管模式。加强企业信息归集,推进“全国一张网”建设。加强大数据应用,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更多地应用于市场监管工作之中,不断提升市场监管的现代化水平。扎实开展市场主体帮扶、市场秩序优化、企业信用监管等专项行动,不断丰富内涵,打造出海东市场监管品牌。
紧紧围绕民生热点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立足体制调整、综合执法改革等新形势,深入研究建立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监管执法新机制。加强各业务线条之间的协调配合,各职能机构之间的相互融合,系统上下的协调联动,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维护监管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抓好改革的跟踪评估,促进各项改革措施在基层落地生根,持续释放红利。整合注册登记、商标、广告、合同等职能,为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提供支持和融资、信息等服务,构建市场主体自律、社会监督、舆论引导、政府监管的全社会共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