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把“哑巴干部”培养成“全科干部”
金秋季节,麦田涌金,蚕豆飘香,海东大地处处是喜人的丰收景象。
为化解海东市农村人口多,山区面积广,乡镇干部人员紧缺,服务半径大,乡镇干部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技能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海东市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为试点,积极探索,打造一支对自己的业务“精”,对其他业务“通”的“全科”型乡镇干部队伍。如今,掌握全科技能的乡镇干部们,活跃在广袤田野、乡间巷陌,他们提供高效服务,全面联系群众,忠实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
“全科乡镇干部”概念的提出,缘自勇于改变落后现状、体察民情、为民服务的情怀。
采访中,常有乡镇干部“吐槽”自己经历过的尴尬事。有农民群众大老远地——甚至天刚亮就坐班车赶到乡政府办事,但恰好管这项业务的乡镇干部到县上开会或下村去了,找到其他干部,因为不熟悉业务,干部的回答要么是干巴巴的“这事我不清楚”,要么是冷冰冰的“办事的干部开会去了,你改天再来。”有时,农民为办一件事要往乡政府跑上好几天。
“外出打工一天可以挣200元,如果办事的乡镇干部不在,一天的收入就打水漂了。”实在的话语道出了群众的失望之情。
干部下村,遇到群众咨询国家惠农政策,如果不在自己的业务领域范围内,情况也大抵如此。群众私下里把那些一问三不知的乡镇干部称之为“哑巴干部”,其低下的办事效率无形中拉大了干群之间的距离。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今年以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借鉴“全科医生”概念,打造一专多能的“全科”乡镇干部队伍,要求乡镇干部“回炉”学习,掌握服务农村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实现从“哑巴干部”到“全科干部”的转变。
在全科干部的培训中,互助县的乡镇干部互相为师,开设“干部大讲堂”,每周安排固定的学习时间,让机关工作人员根据自身业务岗位,就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26项涉农、惠农政策的享受条件及申请流程进行讲课,帮助其他岗位的乡镇干部熟练掌握。驻村干部还在学习培训中交流工作思路和实践心得。
南门峡镇还制作了《南门峡镇便民服务手册》和《乡镇干部技术服务手册》,蔡家堡乡编印了《“全科”干部培训一本通》,分别对理论知识、涉农事项的办理流程和农村实用种、养殖技术的内容整理成册,分发给镇机关、村两委干部,方便他们随时翻阅和向群众宣传。
今年9月3日,南门峡镇七塔尔村的一位农民为报销治疗外伤产生的医疗费,拿着“伤残鉴定表”到镇政府盖章。但不巧的是,主管“新农合”的管理员当天不在。另一名镇干部申连昌得知情况后,按照全科干部培训中学到的办事程序,在向村干部核实该村民的有关情况后,找主管镇长及时在伤残鉴定表上签字盖了章。
这位村民感叹道:“现在镇干部都成了‘全科干部’,人人懂政策,个个能办事,让农民少跑了不少冤枉路。”
作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干部,不仅要了解其他岗位的办事流程,更要对村情民意有透彻的了解和掌握。
互助县开展"双百"行动,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项行动要求,党政主要领导对所有行政村及单位走访约谈达到100%,包片领导、驻村干部对所有农户入户调查达到100%。
塘川镇干部、大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牛梁山说:"以前,很多乡镇干部的'结对联户'、'进村入户'往往只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现在,因为要求驻村干部写民情日志,建立农户基础信息台账,填写《村情民意入户调查手册》,这就促使乡镇干部们真正走村入户,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
塘川镇大沟村一社、六社是坐落在山顶上的两个村庄,前不久,这个村的水管爆裂,44户180口人的顿时面临饮水难的问题。以前,村民们遇到这种事,要下山到十七八公里外的镇政府去反映问题,往往还不能马上得到解决。这次,牛梁山等驻村干部在入村了解民情时得知这一情况,当即召开村两委会,用从有关单位争取的4000元资金,第二天就埋上了新管线,解决了村民们的吃水难题。看着问题这样快就得到了解决,村民们紧紧抓着驻村干部的手,连声表示感谢。
不仅如此,乡镇干部们沉下去访民情的做法,使他们了解了村"两委"班子建设、村务监督委员会运作的情况,掌握了低保户评定、危房改造、基层矛盾调解、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等方面的"全科"基础工作第一手材料,为服务基层和群众奠定了基础。
蔡家堡乡党委书记杨全鹏说:"乡镇干部们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真正达到了'联村、联户、联心'的效果。"
从湟水两岸到黄河北岸,从互助东西山区到乐都南北山区,从化隆东西山区到民和南大山区……如今,互助打造"全科型乡镇干部队伍"的做法,已经在海东市近百个乡镇全面铺开。(辛元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