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立足实际强力推进产业扶贫

29.10.2018  19:34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陈郁 报道)今年来,海东市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发挥比较优势,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培育适合乡村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通过贫困户自我发展、村级组织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县域产业拉动三重叠加效应,促进贫困群众可持续稳定增收。

  立足贫困群众意愿,大力发展到户产业。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商则商”的原则,因村因户施策,大力发展到户产业。全市累计投入8.14亿元扶贫资金,落实4.8亿元小额信贷资金,扶持13.9万名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家庭手工业、商贸流通以及乡村旅游等到户扶贫产业,构建了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家庭经营型产业发展新模式,基本达到了户户有产业的目标。

  挖掘贫困村发展潜力,切实提升村级组织带贫能力。深入实施互助发展资金项目,一次性投入3.17亿元,按每村50万元的标准,在634个贫困村建立互助金组织,入会户数达到5.5万户,其中贫困户2.39万户。累计发放借款4.27亿元,撬动金融贷款891.5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融资难的问题;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一次性投入6.95亿元,按贫困村50万元、非贫困村40万元的标准,安排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实现1578个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全覆盖。以此为依托,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和新型经营主体,扶持经济能人和致富带头人,着力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村级组织带贫能力。

  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扶贫产业。按照“近郊依城、远郊靠景、沿路沿河、城乡互动”的发展思路,按每村300万元的补助标准,累计投入旅游扶贫项目资金9195万元,通过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旅游企业带动等模式,扶持48个村发展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文化体验等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生产性、经营性、劳务性多元增收,打造了民和县古鄯镇七里花海、西沟乡南垣村牡丹园,乐都区高庙镇卯寨休闲度假院,互助县东和乡油嘴湾花海、南门峡古边村七彩风车等一批新型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通过实施旅游扶贫项目,在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2320户8736名贫困人口增收。

  立足县城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园。按照“建园区、引龙头、扶产业、扩基地、增效益、带农户”的思路,注重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累计投入1.78亿元,在6个县区扶贫产业园实施19个园区项目,累计带动贫困人口9868户33958人。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不同扶贫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立足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坚持把光伏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计划投资13.3亿元,建设190兆瓦的联村光伏扶贫电站10个,预计可带动6个贫困县的634个贫困村共计2.7万户。项目将于今年底并网发电,每村年均收益25万元左右,收益将作为村集体经济,一方面通过以工代赈、生产奖补等方式,带动农牧民增收,另一方面作为滚动资金,进一步发展壮大扶贫产业。

  立足民族传统手工业基础,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依托扶贫产业园、劳动密集型龙头企业等,通过政府引导、资金奖补等方式,积极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大力发展民族用品、工艺品以及农畜产业加工等手工制造业,实现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截至目前,海东市建立扶贫车间71个,解决就业岗位1.1万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0.27万人,年人均增收2.4万元,最高可达3.8万元。

精准施策 都兰县热水乡牧民增收致富
  青海新闻网讯 热水乡位于都兰县南部,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