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精准扶贫措施得力脱贫亮点凸显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陈郁 报道)今年以来,海东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完善政策体系,凝聚工作合力,强化脱贫攻坚举措,打造出一批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工作亮点。
以“十大工程”为核心的“1+8+10+10+20”政策体系夯实措施保障。该市制定了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等20项制度或指导意见,形成了以脱贫攻坚方案为总纲,以“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十个行业扶贫专项实施方案为引领,以海东市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专项实施方案为抓手,以20项制度为保障的“1+8+10+10+20”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制定完善了因村因户因人靶向治疗的脱贫退出标准;在省定脱贫标准外,增加和落实了非低保兜底贫困户家家有产业指标;增加了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指标。围绕“乡村振兴”,创新实施了扶贫产业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提升等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和农牧业发展“十个行动计划”。
易地搬迁扶贫成为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的最有效帮扶措施。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手棋”,着重解决“往哪里搬、怎么搬、搬迁后怎么办”的问题。海东市累计投资21.68亿元,共搬迁14711户52976人,涉及6县区的321个村。目前,已开工建设13695户49368人,开工率达93%。乐都区马厂乡、芦花乡、中坝乡和民和县新民乡、北山乡实施了整村整社易地搬迁项目,海东市共有97个村实现整村搬迁;乐都、民和、平安、循化等县区采取进城(镇)上楼集中安置模式,加速了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
特色产业扶贫促进贫困人口多元增收。着眼于户有增收产业,按照人均5400元扶持标准,海东市共投资8.28亿元扶贫资金,并落实5.36亿元小额信贷资金,对6县区40141户15306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特色种植、养殖、加工、餐饮、运输等到户产业发展项目。按每县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扶贫引导资金的标准,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83亿元,实施6个贫困县区扶贫产业园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22583户75052名贫困人口增收。
乡村旅游扶贫成为脱贫新渠道。按照“近郊依城、远郊靠景、沿路沿河、城乡互动”的发展思路,按每村200万元至300万元补助标准,累计投入旅游扶贫项目资金1.5亿元,通过专业合作社、旅游企业带动等模式,扶持54个村发展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文化体验等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在带动村集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4128户1.43万贫困人口增收。尤为突出的是民和县“七里花海”和互助县“油嘴湾”花海景区,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设置小吃摊点等形式,构建了农民创业就业新平台。
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实现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全覆盖。为海东市634个贫困村投入每村50万元的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扶贫资金3.17亿元,建设190兆瓦的10个联村光伏电站,将直接或间接带动7616户22801名贫困人口增收。同时,为有贫困人口的944个非贫困村注入每村4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3.78亿元。
“拉面扶贫”引领劳动力转移扶贫强势推进。创新发展“拉面扶贫”模式,开展“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培训,从业人员达到3876人,经营性收入7895万元,实现利润2086万元。2018年,带动735人从事拉面经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开办拉面店150家。在拉面经济带动下,海东市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以海东“拉面”劳务经济、“枸杞采摘”、乐都区“蒲台水暖工”、平安区“古驿平安绣”、互助县“彩虹五金”、循化县“撒拉艳姑刺绣”、民和县“南疆劳务”为代表的劳务输出品牌,向省内外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1.2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7亿元。开发了环卫保洁、生态林业管护等扶贫公益性岗位,556个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健康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有效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制定出台了《海东市关于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健康保”商业补充保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制度,确保健康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开展精准救治。对海东市19种大病患者共696人进行了全面诊治;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稳步推进,门诊慢性病民政救助病种达到25种。截至10月底,海东市建档立卡户慢性病需签约服务人数1.5万人,已签约人数1.49万人,签约率为99.9%。海东市需兜底保障人数为580人,已兜底保障563人,兜底保障率为97.1%。创新实施贫困人口“健康保”,按照人均100元标准为海东市17098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投保“健康保”,实现了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的目标。
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护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纵深推进。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市级精准扶贫机动巡察和县区精准扶贫交叉巡察相结合的“1+6”巡察工作模式,已完成三轮巡察。创新开展扶贫“三查三确保”专项行动,共开展专项监督检查29轮次,开展专项巡察4轮次。先后移交问题线索106条,党政纪处分39人,组织处理58人。针对扶贫工作滞后和信访反映突出的56名县区、市直单位和重点乡镇负责人分别进行了约谈。同时,加大通报曝光力度,今年以来共通报扶贫领域典型案例77批次140起318人,形成强大震慑力。